
1.历史成本:以“过去”为基准
历史成本是指资产或负债在取得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强调交易发生时的真实成本。例如,企业2023年购入一批原材料支付5万元,无论当前市场价格如何波动,账面上仍记录为5万元。历史成本的优势是客观可靠,但无法反映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适用场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存货采购成本确认。
2.重置成本:反映“现在”的替代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购置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金额。例如,企业盘盈一台未入账的设备,同类设备市场价为8万元,此时按重置成本8万元入账。重置成本常用于资产盘盈或保险理赔的估值。
3.可变现净值:基于“未来销售”的净流入
可变现净值是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税费后的净值。例如,某企业库存商品账面成本为50万元,预计售价60万元,但需支付加工费5万元和销售税费3万元,则可变现净值为52万元(60-5-3)。此属性常用于存货减值测试。
4.现值: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现值是将未来现金流按合理折现率计算的当前价值。例如,企业分期付款购买设备,总价款100万元分5年支付,按现值计算实际成本可能仅为85万元(假设折现率为5%)。现值适用于长期资产或负债的计量。
5.公允价值:市场“公平交易”的共识
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在公平、自愿交易中达成的价格。例如,某上市公司持有的股票,资产负债表日的收盘价为每股20元,此时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常用此属性。
计量属性的选择原则:可靠性、相关性与成本效益
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原则:
可靠性优先:历史成本因客观性强,成为默认选择。例如,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时严格按实际支付金额记录。
相关性补充:当市场波动显著时,公允价值或可变现净值更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需按公允价值实时调整。
成本效益权衡:复杂计量方法(如现值计算)需额外成本,仅在必要时采用。例如,长期应收款若金额固定,可直接用历史成本而非现值。
案例对比:
房地产企业:若采用历史成本,土地价值可能远低于当前市价,导致报表失真;改用公允价值则更真实,但需频繁评估。
制造业库存: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可避免高估存货价值,防止利润虚增。
计量属性在初级会计实务中的典型应用
1.存货减值测试: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期末存货需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较低者计量。例如,某批原材料成本为30万元,若可变现净值仅25万元,则需计提5万元跌价准备。
2.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公允价值为核心
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则按摊余成本(历史成本的一种)计量。例如,企业购入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市值上涨10万元,利润表中直接体现收益。
3.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历史成本与现值结合
固定资产初始按历史成本入账,但涉及弃置义务时需用现值计量负债。例如,核电站需在退役时支付环境修复费1亿元,按现值(假设为8000万元)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4.负债计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
应付账款通常按历史成本记录,但可转债等金融负债需按公允价值调整。例如,某企业发行可转债,若市场利率下降导致债券公允价值上升,需调整负债金额并计入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