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可变现净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把库存的货卖掉后,实际能拿到手的钱”​。它并不是简单的市场价,而是扣除了卖货过程中所有必要支出后的净收入。例如,某服装厂有一批库存衬衫,进货成本是每件50元,如果现在市场价能卖80元,但销售时需支付运费、税费等10元,那么这批衬衫的可变现净值就是70元/件(80元售价-10元费用)。它的核心目的是让企业看清存货的真实价值,避免账面上“值钱”的库存实际可能亏本。
存货可变现净值是什么  ​存货可变现净值计算原理
  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分为三类场景:
  ​1.直接出售的存货(如成品、商品)​
  公式: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
  某超市临期牛奶进价100元/箱,现促销价60元/箱,需支付促销员佣金5元/箱;
  可变现净值=60元(售价)-5元(费用)=​55元/箱。
  ​2.需加工的存货(如原材料、半成品)​
  公式:
  可变现净值=产成品预计售价−后续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税费
  案例:
  某钢厂铁矿砂成本1000元/吨,加工成钢材需200元/吨,钢材市场价900元/吨,销售费用50元/吨;
  铁矿砂可变现净值=900元(钢材售价)-200元(加工费)-50元(费用)=​650元/吨。
  ​3.有合同约束的存货
  ​合同内数量:按合同价计算;
  ​超出合同部分:按市场价计算。
  案例:
  手机厂商与客户签订100台订单(合同价1500元/台),实际库存120台,市场价跌至1300元/台;
  前100台可变现净值按1500元计算,后20台按1300元计算。
  ​关键影响因素:什么会导致存货“贬值”?
  ​市场需求变化
  新款电子产品上市导致旧款滞销(如芯片库存市价暴跌);
  政策调整限制某类商品流通(如环保政策影响化工原料)。
  ​存货物理状态恶化
  食品临期、生鲜腐烂(如牛奶过期只能折价处理);
  商品运输中损坏导致无法按原价销售。
  ​成本与售价倒挂
  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如钢铁厂铁矿砂成本高于钢材售价)。
  ​合同与市场价差异
  长期合同锁定高价,但市场价已低于合同价(如能源行业长协价与现货价背离)。
  ​实务应用:企业如何管理可变现净值?
  ​定期评估与调整
  至少每季度复核存货价值,结合市场调研、库存账龄(如积压超6个月的商品需重点评估);
  保留销售合同、市场价格报告等证据链。
  ​减值计提与转回
  ​计提:若成本 >变现净值,差额计入“存货跌价准备”;
  案例:成本100万元的手机,可变现净值80万元→计提20万元减值。
  ​转回:若价值回升(如市场需求恢复),可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损失。
  ​业财协同决策
  ​销售端:根据可变现净值调整促销策略(如滞销品降价清仓);
  ​生产端:停止生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商品(如过时服装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