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分为三类场景:
1.直接出售的存货(如成品、商品)
公式: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
某超市临期牛奶进价100元/箱,现促销价60元/箱,需支付促销员佣金5元/箱;
可变现净值=60元(售价)-5元(费用)=55元/箱。
2.需加工的存货(如原材料、半成品)
公式:
可变现净值=产成品预计售价−后续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税费
案例:
某钢厂铁矿砂成本1000元/吨,加工成钢材需200元/吨,钢材市场价900元/吨,销售费用50元/吨;
铁矿砂可变现净值=900元(钢材售价)-200元(加工费)-50元(费用)=650元/吨。
3.有合同约束的存货
合同内数量:按合同价计算;
超出合同部分:按市场价计算。
案例:
手机厂商与客户签订100台订单(合同价1500元/台),实际库存120台,市场价跌至1300元/台;
前100台可变现净值按1500元计算,后20台按1300元计算。
关键影响因素:什么会导致存货“贬值”?
市场需求变化
新款电子产品上市导致旧款滞销(如芯片库存市价暴跌);
政策调整限制某类商品流通(如环保政策影响化工原料)。
存货物理状态恶化
食品临期、生鲜腐烂(如牛奶过期只能折价处理);
商品运输中损坏导致无法按原价销售。
成本与售价倒挂
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如钢铁厂铁矿砂成本高于钢材售价)。
合同与市场价差异
长期合同锁定高价,但市场价已低于合同价(如能源行业长协价与现货价背离)。
实务应用:企业如何管理可变现净值?
定期评估与调整
至少每季度复核存货价值,结合市场调研、库存账龄(如积压超6个月的商品需重点评估);
保留销售合同、市场价格报告等证据链。
减值计提与转回
计提:若成本 >变现净值,差额计入“存货跌价准备”;
案例:成本100万元的手机,可变现净值80万元→计提20万元减值。
转回:若价值回升(如市场需求恢复),可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损失。
业财协同决策
销售端:根据可变现净值调整促销策略(如滞销品降价清仓);
生产端:停止生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商品(如过时服装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