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变现净值的计算需根据持有存货的目的采用不同公式,这是初级会计实务中的核心考点。
1.直接出售的存货(商品、产成品等)
公式: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某服装企业库存一批成衣,无销售合同,市场售价50万元,销售运费和税费预计7万元。
可变现净值=50-7=43万元(若账面成本45万元,需计提2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2.需加工的材料存货(原材料、半成品等)
公式:可变现净值=所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规则:材料价值由终端产品决定。若产成品未减值,材料不计提减值。
案例:某电子厂持有电路板(成本30万元),用于生产手机。手机预计售价100万元,加工成本40万元,销售费用及税费12万元。
产成品可变现净值=100-12=88万元(低于成本100万元,发生减值)→电路板可变现净值=88-40=48万元(高于成本30万元,不计提减值)。
3.有销售合同的存货
公式:合同部分按合同价,超量部分按市场价
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100台设备合同(单价10万元),实际持有120台。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100×10-销售费用(假设1万元/台)=900万元;超量20台按市场价9.5万元/台计算,扣除费用后可变现净值=20×(9.5-1)=170万元。
计算步骤与实例解析:四步搞定实务操作
步骤1:判断存货类型与目的
直接出售?用于生产?有合同?
步骤2:确定估计售价
合同价优先→无合同按市场价→需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影响。
示例:若2025年12月31日某商品市场价80万元,但2026年1月政策调整导致售价将跌至60万元,则需按60万元计算。
步骤3:扣减相关成本与税费
必扣项:完工成本(如需加工)、销售费用(运费、广告费)、税费(增值税附加等)。
计算示例:
某企业A材料成本3,000元,加工至成品需成本1,000元,预计展览费800元、税费200元,产品售价4,000元。
可变现净值=4,000-1,000-800-200=2,000元。
步骤4: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若可变现净值 <成本→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综合案例:
某企业持有存货成本100万元,可变现净值95万元,已计提跌价准备20万元。
当期应补提跌价准备=(100-95)-20=-15万元(即转回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