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变现净值的核心是反映资产在正常销售条件下的“净到手金额”,其公式为: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估计售价的确定(分三种情形):
有销售合同:按合同价计算(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20台设备合同,单价10万元,则合同价优先)。
存货量超出合同:超出部分按一般市场价(如合同订购20台,实际持有25台,超出的5台按市场价9万元/台计算)。
无合同存货:直接按市场价或原材料市价(如库存商品无合同,参考同类产品市场价40万元)。
必要扣除项:包括加工成本(如原材料需组装成产成品的费用)、销售费用(运费、广告费)及税费(增值税、关税等)。
例子:某服装厂库存外套成本100元/件,市场售价120元,但需扣除门店展示费10元/件、平台佣金5元/件,可变现净值=120-10-5=105元/件。若成本110元,则需计提跌价准备5元。
初级会计提示:在《初级会计实务》考试中,可变现净值计算常结合“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出题,考生需注意区分持有目的(出售or生产)。
可变现净值的应用场景:企业实务与考试案例
可变现净值并非适用于所有资产,而是聚焦特定场景,符合“目的导向”原则。
存货减值测试(最常见用途):
直接出售的存货(如商品):按售价减销售费用。
案例:某电商库存手机成本2000元/台,“6·18”大促市场价1800元,扣除物流费50元、平台抽成90元,可变现净值=1800-50-90=1660元。低于成本,需计提跌价准备340元。
生产耗用的原材料:需关联产成品价值。
案例:汽车厂持有钢材(成本100万元),若所产整车售价300万元,但扣除加工费150万元、销售税30万元后,整车可变现净值仅120万元(低于成本150万元),则钢材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紧急资产处置评估:
企业现金流紧张时,快速测算资产变现能力。
案例:房企评估在建楼盘,售价1亿元,但需扣后续工程款3000万元、销售佣金500万元,可变现净值6500万元,决定是否降价抛售。
新兴领域扩展:如数据资源,用户数据包估值500万元,扣除脱敏费50万元、交易费30万元,可变现净值420万元。
初级会计提示:考试中易混淆“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前者针对销售目的,后者强调市场交易价格(不扣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