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就像水果店老板发现芒果开始长斑——原本进价10元/斤,现在只能8元甩卖,中间2元的差额就是存货跌价准备。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发现仓库里的货卖不上价时,提前在账本上记一笔“可能亏的钱”​​,防止财务报表虚胖。
存货跌价准备是什么  ​​举个例子​​:
  奶茶店进了100斤珍珠粉圆,成本价5元/斤。结果新品上市失败,珍珠只能3元/斤处理。老板在账本上记:“存货价值跌了200元(100斤×2元差价)”——这就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为什么企业需要这个“后悔药”?​​
  1.​​戳破账面泡沫的“财务针”​​
  某服装厂仓库积压3000件过季羽绒服,账面价值150万,实际只能按3折清仓。不计提跌价准备的话,财报会虚增105万资产
  ​​行业潜规则​​: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手机配件厂商每月都要重新评估库存价值
  2.​​应对市场的“天气预报”​
应对市场的“天气预报”​
预警信号 应对措施
网红零食热度下降 提前计提30%跌价准备
原材料价格暴跌 重新计算在制品可变现净值
  3.​​合规经营的“安全锁”​​
  根据会计准则,存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可变现净值
  某上市公司因连续三年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被证监会罚款500万
  算清这笔账的三大实战技巧​​
  1.​​抓准“可变现净值”这个命门​​
  ​​计算公式​​: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加工成本-销售费用
  例如:
  积压布料成本价10万,改做成抱枕能卖15万,但改造成本3万、销售佣金1万
  可变现净值=15万-3万-1万=11万
  跌价准备=10万-11万=​​无需计提​​
  2.​​区分“该不该计提”的边界线​​
  ​​必须计提的情况​​:
  奶茶原料临期(还剩1个月保质期)
  手机贴膜型号停产(新型号已上市)
  ​​不用计提的情况​​:
  隔壁老王寄存的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企业)
  正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还未成为可售存货)
  3.​​会计分录
  ​​发现跌价​​:
  借:资产减值损失200元
          贷:存货跌价准备200元
  ​​价值回升​​:
  借:存货跌价准备100元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元
  ​​卖出存货​​:
  借:主营业务成本300元
         存货跌价准备200元
          贷:库存商品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