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资产减值损失的本质是资产实际价值缩水的提前预警,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价值可逆性差异: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不可转回,流动资产(存货)可转回;
动态评估义务:资产负债表日必须进行减值测试(如每年底评估设备价值);
利润表穿透性:直接减少营业利润(如某工厂设备减值500万元,利润减少500万元)。
与信用减值损失的区别:
资产减值损失:针对固定资产、存货等非金融资产;
信用减值损失:针对应收账款、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
案例:某科技公司2025年账面有研发设备800万元,因技术迭代,评估可收回金额仅500万元,需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00万元。
资产减值损失的四大内容分类与典型场景
需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减值——设备过时的“价值缩水”
触发条件:技术落后、市场淘汰(如燃油车生产线被新能源取代);
会计处理:
设备原值1000万元,累计折旧300万元,可收回金额50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200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
不可转回原则:即使设备后期升值,已提减值不得转回。
2.无形资产减值——专利失效的“知识贬值”
典型场景:专利技术被替代(如某手机厂商折叠屏专利失效);
案例:某公司500万元购入的芯片专利,因竞争对手突破技术壁垒,评估价值归零→全额计提减值。
3.存货跌价损失——商品滞销的“库存危机”
计量规则: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如服装厂积压羽绒服成本50万元,反季促销价仅30万元);
特殊权利:市价回升时可转回跌价准备(如夏季售罄后转回20万元损失)。
4.商誉减值——并购泡沫的“挤水分”
触发条件:被收购公司业绩不达标(如A公司10亿元收购奶茶品牌,3年后品牌亏损);
会计处理:
商誉账面3亿元,评估价值归零:
借:资产减值损失3亿
贷:商誉减值准备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