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信用减值损失的本质是企业对金融资产未来可能违约的提前计量,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预期性:基于历史数据与未来经济环境预测(如预测客户破产概率);
动态调整: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评估(如季度调整坏账准备);
金融资产专属:仅适用于应收账款、债权投资等金融工具(区别于固定资产减值)。
与资产减值损失的区别:
信用减值损失:针对金融资产(如服装厂应收账款预计损失15万元);
资产减值损失: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如设备报废损失50万元)。
案例:某服装厂2025年应收账款100万元,因客户所在行业经济下滑,预计违约概率30%、损失率50%。信用减值损失=100万×30%×50%=15万元。
信用减值损失的五大内容分类与典型场景
信用减值损失涵盖以下内容:
1.应收账款坏账——客户赖账的“风险储备金”
计提依据:账龄分析法(如1年内坏账率5%)、个别认定法;
案例:某公司对逾期1年的1500万元应收账款计提75万元坏账准备。
2.债权投资减值——债券违约的“预警信号”
计量规则: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评估(如国债利率波动导致估值下跌30万元);
会计分录:
借:信用减值损失30万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30万
3.合同资产减值——未完工项目的“回款风险”
适用场景:按新收入准则确认的已履约未收款部分(如建筑公司未结算工程款200万元预计损失10%)。
4.租赁应收款减值——租客拖欠的“租金保障”
特殊处理:与租赁准则衔接(如商铺租金应收款50万元,租客经营困难计提5万元损失)。
5.贷款承诺与财务担保——银行放贷的“安全垫”
金融机构专属:银行对未发放贷款计提预期损失(如批准1000万元贷款额度,按1%计提10万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