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的稀释每股收益是企业​​考虑潜在股权扩张风险后,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可能被摊薄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核心考点之一。稀释每股收益通过假设所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如可转债、认股权证)转换为普通股,重新计算每股收益,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盈利的潜在风险。
利润表的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的核心定义
  1.​​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稀释每股收益的本质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底线指标”​​,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风险预警性​​:提示可转债、期权等工具可能摊薄股东收益(如某公司发行可转债,转股后每股收益下降0.2元);
  ​​动态模拟性​​:假设所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已转换为普通股(如员工期权行权增加股数);
  ​​税后调整性​​:需扣除利息税盾影响(如可转债利息税后增加净利润75万元)。
  ​​与基本每股收益的区别​​:
  ​​基本每股收益​​:反映当前实际股权结构下的盈利能力;
  ​​稀释每股收益​​:揭示潜在股权扩张后的盈利底线(如某公司基本EPS 2元,稀释EPS 1.8元→潜在摊薄风险10%)。
  ​​案例​​:某奶茶连锁品牌发行1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价8元,市价12元),净利润2000万元,普通股股数1000万股。
  ​​稀释EPS​​=2000万/(1000万+33.3万)≈1.94元/股(相比基本EPS 2元,稀释3%)。
  稀释每股收益的三大构成要素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需包含以下内容:
  1.​​分子调整:净利润的税后修正​​
  ​​加回可转债利息​​:假设可转债转股后节省的利息支出(如年利息100万元,税率25%→加回净利润75万元);
  ​​扣除潜在收益/费用​​:如期权行权产生的税费(某科技公司期权行权支付税费50万元需扣除)。
  ​​案例​​:某制造企业发行5亿元可转债(利率3%),转股后可节省利息税后收益1125万元(5亿×3%×75%)→调整后净利润增加1125万元。
  2.​​分母调整:加权股数的虚拟扩张​​
  ​​可转债转股数​​:按面值转换比例计算(如100元债券转10股→5亿元可转债转5000万股);
  ​​认股权证调整数​​:行权价低于市价时,按公式计算增量股数(增量股数=拟行权股数-行权价×拟行权股数/市价)。
  ​​案例​​:某零售企业认股权证拟行权100万股(行权价10元,市价15元):
  ​​增量股数​​=100万-(10×100万)/15≈33.3万股→分母增加33.3万股。
  3.​​稀释性判断:从大到小的顺序计算​​
  ​​优先计算高稀释性工具​​:如可转债稀释效应>认股权证;
  ​​反稀释性排除​​:行权价高于市权的期权不纳入计算(如某公司期权行权价20元,市价18元→无稀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