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减值并非主观判断,而是基于会计准则的刚性要求,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防止资产虚高
当存货市价持续下跌或存在毁损风险时,若仍按历史成本列示,会导致资产虚增。例如,某服装厂库存一批夏季连衣裙成本50万元,因秋冬季来临,可变现净值跌至30万元,若不计提20万元减值,资产负债表将虚增资产20万元。
匹配收入与费用
存货减值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避免未来销售时因成本虚高导致利润异常波动。例如,某手机厂商库存旧款机型成本2000元/台,若按可变现净值1500元计提跌价准备,未来销售时实际成本已调整为1500元,利润核算更真实。
合规与风险控制
未按规定计提减值可能引发审计调整或税务风险。例如,某企业未对过期药品计提减值,税务稽查时认定其虚增利润,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如何判断存货需要减值?三类“危险信号”
信号1: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直接原因:存货售价长期低于成本且无回升迹象。例如,某电子厂库存手机屏幕因技术迭代,市价从100元/片跌至60元/片,且未来无回暖可能。
信号2:产品过时或毁损
表现形式:存货因技术淘汰、物理损坏或过期失去价值。例如,某食品厂库存的调味料因包装破损导致受潮霉变,可变现净值归零,需全额计提减值。
信号3:成本与用途不匹配
间接风险:原材料加工后的产成品成本高于售价。例如,某家具厂木料成本20万元,加工成柜子需成本15万元,但柜子市价仅30万元,扣除税费后木料NRV仅10万元,需计提10万元减值。
如何操作?三步法精准计提
步骤1:区分存货类型,计算可变现净值
直接出售的存货(如商品、产成品):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某书店库存教辅书成本80元/本,因内容过时清仓价50元/本,平台佣金5元/本,税费3元/本,则NRV=42元/本,每本需计提跌价准备38元。
需加工的存货(如原材料、半成品):
可变现净值=产成品售价-加工成本-销售税费
案例:某汽车厂库存发动机成本10万元/台,加工成整车需成本8万元,整车售价20万元,税费2万元。若发动机市价跌至5万元/台,则NRV=20-8-2=10万元/台(仍高于成本,不计提减值);若整车售价跌至15万元,则NRV=15-8-2=5万元/台,需计提5万元/台减值。
步骤2:比较成本与NRV,差额计提减值
单个存货法:适用于价值高或独特的存货(如定制设备);
分类计提法:适用于种类多、单价低的存货(如螺丝钉、文具)。
步骤3:动态调整与转回
减值转回条件:若存货价值回升(如市价反弹),可在原计提额度内转回。例如,某生鲜超市计提跌价准备5万元后,因促销活动使NRV回升至8万元,可转回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