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并非主观判断,而是基于会计准则的刚性要求,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防止资产虚高
当存货市价下跌或存在毁损风险时,若仍按历史成本列示,会导致资产虚增。例如,某建材公司库存瓷砖成本100万元,因市场需求萎缩,可变现净值跌至70万元,若不计提30万元减值,资产负债表将虚增资产30万元。
匹配收入与费用
存货减值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避免未来销售时因成本虚高导致利润异常波动。例如,某手机厂商库存旧款机型成本2000元/台,若按可变现净值1500元计提跌价准备,未来销售时实际成本已调整为1500元,利润核算更真实。
合规与风险控制
未按规定计提减值可能引发审计调整或税务风险。例如,某企业未对过期药品计提减值,税务稽查时认定其虚增利润,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如何计算与计提?三步法精准操作
步骤1:区分存货类型,计算可变现净值
直接出售的存货(如商品、产成品):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某书店库存图书成本80元/本,因内容过时仅能以50元/本促销,销售需支付平台佣金5元/本,税费3元/本。则NRV=50-5-3=42元,每本需计提跌价准备38元。
需加工的存货(如原材料、半成品):
可变现净值=产成品售价-加工成本-销售税费
案例:家具厂库存木料成本20万元,加工成桌椅需人工费15万元,桌椅售价50万元,税费5万元。若桌椅市价跌至40万元,则木料NRV=40-15-5=20万元(等于成本),不计提减值;若桌椅售价跌至30万元,则NRV=30-15-5=10万元,计提10万元跌价准备。
步骤2:比较成本与NRV,差额计提减值
单个存货法:适用于价值高或独特的存货(如定制设备)。
分类计提法:适用于种类多、单价低的存货(如螺丝钉、文具)。
步骤3:会计处理与后续调整
计提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转回条件:若NRV回升(如市价反弹),可在原计提额度内转回。
实务中的四大风险点与应对策略
误判存货用途导致计提错误
错误案例:某企业将委托加工物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计提减值,后被审计调整。
正确操作:仅对自有且处于可售状态的存货计提减值。
可变现净值估算依据不充分
风险点:主观臆测售价,缺乏合同、市场数据支撑。
解决方案:依据销售合同、公开市场价格数据库或第三方评估报告。
忽视特殊情形的全额计提
强制计提场景:存货已霉变(如受潮中药材)、完全过时(如黑白电视)时,NRV视为零,需全额计提减值。
税务与披露的合规性漏洞
税法差异:跌价准备不得税前扣除,需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时纳税调增。
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需在年报中披露计提方法、金额变动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