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本性质的刚性约束
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保障生产基础条件而必须投入的成本,与“生产能力”直接挂钩。例如:
设备折旧:印刷厂购入高速印刷机100万元,按10年直线法计提折旧,无论当月印刷1万册或10万册图书,月折旧费均为8333元;
厂房租金:电子装配车间月租金3万元,即使因订单减少停产半月,租金仍需全额支付。
实务意义:这类费用构成企业的“产能维持成本”,短期内无法因产量调整而削减。
2.与变动制造费用的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 | 固定制造费用 | 变动制造费用 |
---|---|---|
驱动因素 | 生产能力规模 | 产品产量 |
成本弹性 | 短期刚性,长期可调整 | 随产量同比例增减 |
典型项目 | 设备折旧、车间管理人员基本工资 | 原材料、生产用电费 |
案例:某玩具厂生产1万个玩偶,电费(变动费用)为5000元;若产量增至2万个,电费升至1万元,但设备折旧(固定费用)仍为8000元不变
|
1.固定资产耗用成本
设备折旧:生产设备、流水线因使用磨损计提的价值损耗(如机床年折旧率10%);
厂房租金/折旧:生产车间场地使用费,如服装厂月租金2万元。
2.人工固定支出
车间管理人员基本工资:生产主管、调度员的固定月薪(如车间主任月薪1.5万元);
长期合同制员工社保:与生产相关的固定人力成本。
3.持续性维护费用
设备年检费:特种设备强制检测费用(如压力容器年检费3000元);
厂房财产保险:为生产设施投保的固定支出(年保费1万元)。
4.政策性固定支出
环保设施摊销:为合规安装的废水处理系统月均摊销2000元;
生产许可证年费:制造业必备资质的固定续期成本。
反面案例:某化工厂误将设备维修耗材(变动费用)计入固定制造费用,导致单月成本虚高12%,管理层误判产能过剩。
成本差异分析:三因素法破解“预算偏离”
1.耗费差异: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偏差
公式: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固定制造费用
案例:某家具厂预算设备折旧10万元,实际因设备提前报废,折旧增至12万元,产生2万元不利差异。
2.能力差异:产能闲置导致的损失
公式:能力差异=(预算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案例:印刷厂预算月产能工时2000小时(可印20万册),实际仅开工1500小时(印15万册),若标准分配率50元/小时,则能力差异=(2000-1500)×50=2.5万元。
3.效率差异:单位耗时超标的损耗
公式: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案例:玩具厂生产1万个玩偶,标准工时应为1000小时,实际耗1200小时(效率低下),标准分配率30元/小时,则效率差异=(1200-1000)×30=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