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存货与在建工程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资产,核心区别在于持有目的和流动性差异​​。存货是企业为短期出售或耗用而持有的流动资产(如原材料、产成品);而在建工程是尚未完工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属于非流动资产。例如,某建筑公司的水泥若用于生产预制构件销售(存货),但用于自建办公楼则属于在建工程物资。​​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这一分类逻辑​​。
存货包括在建工程吗?  概念本质差异:持有目的与流动性
  ​​1.持有目的决定资产类别​​
  ​​存货的持有目的​​:直接出售(如服装厂的库存成衣)或生产耗用(如汽车厂的轮胎配件),其价值通过销售或耗用实现。
  ​​在建工程的持有目的​​:形成长期资产(如新建厂房、生产线),属于资本性支出,未来通过折旧分摊成本。
  ​​案例对比​​:
  某家具厂采购木材:若用于生产沙发销售,属于“原材料”(存货);若用于扩建仓库,则计入“工程物资”(在建工程部分)。
  ​​2.流动性差异​​
  ​​存货​​:周转期短(通常1年内变现),资产负债表列于“流动资产”项目。
  ​​在建工程​​:建设周期长(可能跨年),完工前属于“非流动资产”,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
  ​​典型误区​​:
  将自建项目物资误计入存货(如某企业将办公楼建材计入“原材料”),导致流动比率虚高、偿债能力失真。
  报表列示与科目核算:严格分项管理
  ​​1.资产负债表中的位置​​
  ​​存货项目​​:涵盖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直接影响营运资金(如某电商存货过高可能导致现金流紧张)。
  ​​在建工程项目​​:单独列示于非流动资产下,与固定资产并列(如某化工厂扩建生产线的支出)。
  ​​2.会计科目设置差异​​
  ​​存货核算科目​​:通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计量,期末需测试可变现净值并计提跌价准备。
  ​​在建工程核算科目​​:单独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按工程类型细分(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完工后结转“固定资产”。
  ​​特殊操作​​:在建工程剩余物资转为存货(如完工后剩余电缆转生产备件),需按市场价调整账面价值。
  实务误区与风险警示
  ​​1.混淆后果:财务数据失真​​
  ​​案例​​:某制造企业将厂房建设用钢材错误计入“原材料”,虚增存货500万元,审计时被要求重分类调整,并补缴所得税。
  ​​2.特殊行业的处理差异​​
  ​​房地产企业​​:用于销售的商品房属于存货(持有目的是出售),但施工中的钢筋水泥属于在建工程物资。
  ​​政府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建工程完工后转为公共基础设施,与存货(办公耗材)严格区分。
  ​​3.减值处理规则不同​​
  ​​存货跌价准备​​: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计提,价值回升可转回(如电子产品因技术迭代降价后恢复热销)。
  ​​在建工程减值​​:按长期资产规则处理,计提后不可转回(如停建项目的专用设备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