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本性态的刚性规则
变动制造费用的核心特征是总额与产量严格成正比,单位成本则保持恒定。例如:
电力消耗:印刷厂每印1万册书耗电1000度,电费0.8元/度,产量翻倍则电费总额翻倍;
设备维护耗材:机床每运转100小时消耗润滑油1桶,产量增加直接推高耗材成本。
实务意义:此类费用直接反映生产强度,是短期经营决策的关键依据。
2.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本质差异
对比维度 | 变动制造费用 | 固定制造费用 |
---|---|---|
驱动因素 | 产品产量 | 生产规模(如设备数量、厂房面积) |
成本弹性 | 随产量同比例增减 | 短期刚性,长期可调整 |
典型项目 | 生产用电、燃料、计件制外包加工费 | 厂房折旧、车间管理人员基本工资 |
案例:某食品厂一条生产线月折旧费2万元(固定),无论生产10万箱或5万箱均不变;但包装流水线的耗电量(变动费用)随产量从1万元降至0.5万元
|
1.能源与动力消耗
生产用电:设备运行耗电量与开工时长直接挂钩(如注塑机每小时的耗电成本);
燃料费用:锅炉燃气费、烘干设备柴油费等。
2.间接材料与维护成本
机物料消耗:设备专用润滑油、清洁剂等辅助材料;
维修备件费:高频使用导致的易损件更换成本(如传送带轴承、切割刀片)。
3.弹性人力与外包支出
计件外包加工费:委托外部加工的工序费用(如电镀、喷涂);
临时工加班补贴:订单激增时支付的生产线工人额外津贴。
错误案例:某家具厂将厂房保险(固定费用)误计入变动制造费用,导致单位成本虚高15%,定价偏离市场。
管理实务:差异分析与成本控制的“双轮驱动”
1.差异分析模型:量差与价差的分解逻辑
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值与标准值差异可分解为两部分:
开支差异(价差):实际小时费用率偏离标准导致的差异
公式:(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案例:玩具厂预算电费分配率1元/小时,实际因电价上涨至1.2元/小时,当月耗900小时,产生价差180元不利差异。
效率差异(量差):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的损耗
公式:(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案例:生产1万件玩具标准工时800小时,实际因设备故障耗1000小时,标准分配率1元/小时,效率差异200元不利。
2.成本控制策略
弹性预算管理:按不同产量水平预设费用上限,实时监控超支(如每万件产量电费≤5000元);
技术升级降耗:某电子厂将普通电机更换为变频电机,单位产品电费从0.5元降至0.3元,年节省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