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质属性不同
存货: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资产(如产成品、商品),或为生产产品而储备的原材料等。其价值实现依赖常规销售循环,属于流动资产。
案例:服装厂生产的成衣、家具厂库存的沙发,均通过日常销售渠道变现。
持有待售资产:原为非流动资产(如厂房、设备、长期股权投资),因战略调整(如业务剥离)计划短期内出售。其出售行为非日常活动,需满足“可立即出售+一年内完成交易”的严格条件。
案例:汽车厂关闭分厂,将整条生产线挂牌出售,需重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
2.持有目的与经济实质差异
存货:持有目的是通过持续销售流程创造收入,属于企业核心经营循环的一部分。例如,电商平台库存商品需频繁进出以维持运营。
持有待售资产:持有目的是一次性变现,停止参与生产经营。如房地产公司出售闲置写字楼,资产划为持有待售后停止计提折旧,不再贡献持续价值。
3.报表列示规则
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下直接列示,无需特殊重分类。
持有待售资产:虽在“流动资产”类别下单独列示,但需满足严格划分条件,且与“持有待售负债”不得抵销。
典型误区辨析:四类常见场景分析
1.固定资产vs存货
误判案例:某企业将旧设备报废(非出售目的)错误归类为持有待售资产。
正解:报废设备不满足“出售意图”,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处理;只有签订出售协议且一年内交割的设备才属于持有待售资产。
2.长期股权投资vs存货
误判案例:母公司出售子公司股权,误将其等同于“商品存货”。
正解:股权属于非流动资产。出售子公司需将股权及关联负债整体划为“持有待售资产/负债”,而存货不涉及负债剥离。
3.投资性房地产的双重属性
特殊场景:
若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持有,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非流动资产);
若改为短期出售计划,需重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
对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待售楼盘属于“存货”(日常活动),而自持商业楼宇转为出售才属于持有待售资产。
4.生产物资的特殊性
关键区分:
原材料:为生产产品储备,属于存货(如家具厂的木材);
闲置设备:计划出售的生产工具,属于持有待售资产(如停用的机床)。
确认条件的核心差异
维度 | 存货 | 持有待售资产 |
---|---|---|
来源 | 日常经营活动(如生产、采购) | 非流动资产转化(如战略剥离) |
时间限制 | 无明确出售期限 | 需满足“一年内完成交易”的时效要求 |
法律约束 | 无需签订出售协议 | 需存在不可撤销的购买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