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对象化:与产品生产脱钩
期间费用的本质是为整体经营提供基础支持而非直接创造产品:
管理属性:如行政办公费、董事会费,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如科技公司总部水电费10万元);
时间属性:随时间推移均匀发生(如每月支付银行账户管理费0.2万元)。
反面案例:某制造厂误将车间设备维修费(应计入制造费用)列入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失真20%。
2.损益直接性:全额冲减当期利润
不跨期分摊:费用发生当期全额从收入中扣除(如季度广告费50万元直接抵减该季度利润);
对比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随产品流转(如原材料成本在产品售出前计入存货);
期间费用:无论产品是否销售,均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案例对比:
家具厂支付木材采购款→生产成本(可追溯至沙发成品);
同一工厂支付销售团队差旅费→销售费用(与所有产品相关,无法精准归属)。
三大构成:企业运营的“隐形引擎”
1.销售费用:市场开拓的“燃料费”
渠道成本:电商平台佣金(如某服装品牌支付直播带货佣金15万元);
推广成本:展会费、广告费(如新能源汽车品牌参展支出80万元);
售后服务费:产品保修人工费、退换货物流费。
2.管理费用:组织运转的“润滑剂”
行政开支:
管理人员工资(如生物制药公司行政总监年薪40万元);
办公场所租金(如咨询公司写字楼月租5万元);
合规性支出:
业务招待费(限额=营收×0.5%,超限部分需纳税调增);
诉讼费、审计费(如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费12万元)。
3.财务费用:资金调度的“过路费”
融资成本:
贷款利息(如房地产企业季度支付银行利息300万元);
债券发行手续费;
汇兑损失:外贸企业因汇率波动导致的结汇亏损(如进口设备付汇损失50万元)。
行业特例:
公交企业的期间费用需区分“直接运营成本”(如燃料费)与期间费用(如融资利息),前者可归集至线路成本,后者直接计入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