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期借款:企业扩张的“资金杠杆”
长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的贷款,通常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扩大经营规模。
案例:某制造企业为扩建厂房,向银行申请5年期贷款5000万元(年利率5%,分期偿还)。
会计处理:借款本金计入“长期借款”科目,利息费用根据用途计入“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
2.应付债券:资本市场融资的“长期借条”
应付债券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需按期付息并在到期日偿还本金。
案例:某房地产公司发行10年期债券2亿元(票面利率6%,每年付息一次)。
实务要点:债券发行价与面值的差额通过“利息调整”科目核算,实际利率法分摊利息费用。
3.长期应付款:分期支付的“未来账单”
长期应付款包括分期付款购买资产或融资租赁产生的债务。
案例:物流公司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货车,分3年支付总价120万元(首付30万元,剩余90万元计入长期应付款)。
易错警示:分期付款需按现值入账,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4.递延所得税负债:税会差异的“时间差”
递延所得税负债因会计利润与税法利润的暂时性差异产生,需在未来缴纳。
案例: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税法要求直线法折旧,导致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100万元(税率25%,递延所得税负债25万元)。
5.预计负债:潜在风险的“未雨绸缪”
预计负债是企业对或有事项(如产品质量保证、未决诉讼)的最佳估计。
案例:家电企业根据历史数据,按销售额的2%计提年度质量保修费(如销售额1亿元,预计负债200万元)。
非流动负债的三大会计处理要点
1.初始确认:按实际交易金额入账
长期借款:收到借款时按本金入账,利息费用分期计提。
应付债券:发行价格与面值的差额通过““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核算,实际利率法分摊利息。
2.后续计量:关注货币时间价值
分期付款:长期应付款需按现值入账,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分期摊销。
租赁负债:按新租赁准则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折现率影响负债金额。
3.终止确认:偿还与转销
债券到期:偿还本金时借记“应付债券”,贷记“银行存款”。
债务重组:将应付账款转为股权时,按公允价值调整负债金额并确认资本公积。
非流动负债管理的两大核心策略
1.优化资本结构:平衡风险与收益
财务杠杆效应:利用长期借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股东收益(如企业ROE高于借款利率时)。
风险控制:非流动负债比例过高可能引发偿债危机(如某房企因债券集中到期导致资金链断裂)。
2.强化资金规划:匹配期限与现金流
现金流匹配:长期借款的还款计划需与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周期一致(如制造业用5年利润偿还厂房贷款)。
利率风险管理:浮动利率借款可通过利率互换工具锁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