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先出法,英文缩写为FIFO(FirstIn,FirstOut),是一种常用的存货计算方法,按照这种方法,首先卖出的是最早进入库存的商品,即最先进入的商品先出售,最后进入的商品最后出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成本计算更为准确,因为最早进入的商品成本往往比较低。同时,也可以使得库存的周转率更高,减少过期和损耗的可能性,在会计实务中,先进先出法通常用于计算存货的成本,以便于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和利润分配。
2025年初级会计实务必考考点  如果把企业的仓库比作超市货架,先进先出法​(FIFO)就像超市员工上架牛奶的规矩——最早到货的牛奶必须最先顾客买走。这个方法的核心逻辑是:​先入库的存货,无论是实物还是成本,都要优先发出。既是一种库存管理手段,也是会计计算成本的工具,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和税务。
  一、先到的货先出库,先花的钱先算账
  假设你开了一家水果店:
  ​1月1日:进了100斤苹果,成本2元/斤;
  ​1月10日:又进50斤苹果,成本涨到3元/斤;
  ​1月15日:顾客买走120斤苹果。
  按先进先出法:
  先卖1月1日的100斤(成本2元/斤),再卖1月10日的20斤(成本3元/斤);
  销售成本=(100×2)+(20×3)=260元;
  剩余库存=30斤(1月10日的苹果),成本3元/斤。
  如果不用先进先出法​(比如用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100×2+50×3)÷150斤≈2.33元/斤;
  销售成本=120×2.33≈280元→​虚增成本20元,利润减少。
  这就是先进先出法的核心价值:​让实物流动和成本计算完全同步,避免“账上的钱”和“仓库的货”对不上号。
  二、为什么用这个方法?三个现实场景
  ​场景1:保质期管理(食品、药品)​
  牛奶厂必须优先销售最早生产的批次,否则临近过期的库存会变成废品。
  例如:某超市用先进先出法管理酸奶,库存周转率提升30%,过期损失减少50%。
  ​场景2:应对物价波动(原材料采购)​
  钢铁厂在铁矿石涨价前囤货,使用先进先出法时:
  ​发出成本​=早期低价库存→​利润更高;
  ​剩余库存​=最新高价→​资产价值更接近市场。
  但这也可能导致税务负担增加(利润高则缴税多),
  ​场景3:防止员工舞弊(珠宝店)​
  珠宝店给每颗钻石贴批次标签,销售时必须按入库顺序出货。
  若店员想偷换高价钻石,系统会立刻发现“成本与销售记录不符”。
  三、操作步骤:五步完成“排队发货”​
  ​1.入库建档:给每批货发“身份证”​
  记录入库时间、数量、单价(例:2024-01批次苹果,100斤,2元/斤)。
  ​2.出库匹配:像取快递一样按顺序拿货
  系统自动锁定最早入库的批次:
  先消耗完1月1日的100斤,再动1月10日的库存。
  ​3.成本核算:按“身份证”算明细账
  每次发货后更新库存表:
  4.异常处理:遇到库存不足怎么办?
  若需发出150斤,但最早批次只剩100斤:
  先发完100斤(2元/斤),剩余50斤从下一批次补(3元/斤)。
  ​5.期末对账:确保实物与系统一致
  每月盘点时,核对剩余批次的数量和成本,防止“账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