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围涵盖以下6类资产:
房屋及建筑物:需查验产权证明(如房产证),关注抵押、担保等权利限制。
设备类资产:
通用设备(如办公电脑)、专用设备(如生产线机器);
交通运输工具(车辆需登记牌照);
仪器仪表、电子设备等。
示例:某生产企业发现一台闲置设备未入账,经查为账外购入,需补办入账手续并追溯资金来源。
出租/出借资产:核对租赁合同、租金收取记录,确保租出资产权属清晰。
盘盈盘亏资产:查明原因并区分责任(如技术淘汰、保管失职)。
未登记资产:如接受捐赠未入账的仪器,需按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批量低值资产:如图书按总量登记,注明数量与总金额。
固定资产清查的规范程序分几步?
程序分为三步:
实物清点造册:
按资产类别逐一盘点,粘贴“已盘点”标识,登记存放地点、使用状态(正常/毁损/闲置)。
账实核对:
将实物数量、型号与固定资产卡片、明细账及总账核对,发现差异标注原因。
示例:某单位车辆账面记录10辆,实盘仅9辆,经查1辆调拨未办手续,需补流程。
上报与账务处理:
编制清查报告,按权限报批后调整账目:
盘盈:按重置成本入账;
盘亏:追究责任,过失人赔偿部分损失。
易错点提醒:初级会计考生需掌握“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应用,该科目在批复前暂记差异。
固定资产清查如何高效操作?
方法一:清查前准备
成立专项小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使用部门三方参与,明确分工。
收集权属证明:合同、产权证、发票等,验证资产来源合法性。
制定计划:包括时间表、盘点路线、毁损资产技术鉴定安排。
方法二:实地盘点要点
以账查物:按明细账编号定位资产,记录使用状况(如“技术淘汰需报废”)。
账外资产处理:
发现未入账资产→追溯原因(如捐赠/账外资金购买)→补登卡片并附说明文件。
租借资产:发函与对方单位核对,确保备查登记完整。
方法三:后续管理
建立数据库:更新资产卡片信息,区分在用、闲置状态。
完善制度:针对漏洞修订内控措施,如员工离职需办理资产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