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逻辑: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完全匹配
假设你开了一家手机专卖店:
1月1日:从A供应商处进了10台手机,每台成本2000元;
1月15日:从B供应商处进了20台同型号手机,因促销每台成本降为1800元;
1月20日:顾客买走了5台手机,其中3台是1月1日的库存,2台是1月15日的库存。
个别计价法下:
卖出成本=3×2000+2×1800=9600元
剩余库存成本=7×2000(A供应商)+18×1800(B供应商)=50,000元
而如果用其他方法(如加权平均法),卖出成本会被模糊计算为“(10×2000+20×1800)÷30台×5台=约933元/台”,导致利润误差。
个别计价法适用场景
这种方法主要用在三类商品上:
高价值物品
如珠宝店的钻石(每颗克拉数、净度不同)、4S店的汽车(每辆车配置不同),必须逐件核算成本。
定制化产品
比如服装厂为明星定制的高定礼服,每件用料和工时成本差异巨大,必须单独计算,
特殊用途存货
如医药公司为某医院专项采购的药品,合同约定必须使用指定批次原料生产。
操作步骤:三步完成“精准追踪”
1.入库建档:给存货办“身份证”
每批进货必须标注唯一标识:批次号、采购时间、单价、数量
(例:汽车厂记录“2024-001批次发动机,成本8000元/台,数量50台”)
2.出库匹配:像查监控一样核对
销售时需明确具体发出的是哪批存货
(例:4S店卖出3辆车,系统显示2辆来自“2023-12批次”,1辆来自“2024-01批次”)
3.成本核算:按“身份证”算明细账
期末库存成本=∑(各批次剩余数量×对应批次单价)
销售成本=∑(各批次发出数量×对应批次单价)
对于个别计价法企业为什么又爱又恨
爱的理由:
审计报告更可信(如上市公司年报必须披露高价值存货计价方法);
防止员工舞弊(维修店老板能发现员工是否偷换高价芯片)。
恨的原因:
小超市卖矿泉水也用这种方法→每天数批次标签到崩溃;
需要专门会计岗位(人力成本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