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持有目的与使用周期的长期性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持有目的是长期反复创造经济价值,而非短期出售:
持续产出能力:奶牛可连续5-8年产奶,橡胶树可连续15年采胶,其价值通过折旧分摊至农产品成本,类似厂房设备的分摊逻辑;
生命周期跨期:苹果树从种植到盛果期需3-5年,期间成本资本化,投产后按12-20年折旧,符合非流动资产“长期持有”特征。
2.价值转化规律的特殊性
与流动资产不同,其价值随生命周期阶段性波动:
未成熟期:成本累积增长(如橡胶树定植前3年投入抚育费241万元);
成熟期:产能稳定,价值通过折旧逐步转移(如奶牛按3年直线法分摊成本);
衰退期:产能下降需加速折旧或计提减值(如高龄果树产量骤降30%)。
3.会计处理的资本化要求
会计准则要求其成本分段计量并强制折旧:
未成熟阶段:必要支出(如种苗费、饲料费)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
成熟阶段:转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并开始计提折旧,折旧额计入农产品成本。
与其他生物资产的本质区别
1.与消耗性生物资产(流动资产)的对比
持有目的:
生产性资产:长期使用(如种猪繁殖仔猪);
消耗性资产:短期出售(如育肥猪出栏后转为存货)。
报表列示:
生产性资产:单独列于非流动资产(如牧原股份2023年报“生产性生物资产”77亿元);
消耗性资产:归入“存货”流动资产项目。
2.与固定资产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
均需计提折旧(如奶牛按3年、果树按10年税法最低年限);
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如疫病导致种鸡减值500万元)。
差异:
价值波动:固定资产单向贬值,生物资产先增值后衰退(如苹果树盛果期估值达80万元);
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维修费递增,生物资产成熟后管护费递减(如盛果期果树年管护费降至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