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月减少资产:本月仍计提,下月起停提(如服装厂6月报废缝纫机,6月照常提折旧,7月停提)。
核心逻辑:折旧按月分摊,需完整覆盖资产使用期。若当月新增即计提,会导致当月折旧额虚高(因资产未满月使用);反之当月减少停提,则低估当期损耗。
在《初级会计实务》考试中,该知识点是高频核心考点,要求考生掌握折旧时点规则及特殊场景应用。
基本规则解析:为何“当月增下月提,当月减当月提”?
1.企业会计准则的底层逻辑
配比原则:折旧需匹配资产实际贡献期。例如:
某食品厂5月20日购入杀菌设备,5月仅使用10天,若当月计提整月折旧,则费用与产出不匹配(5月产量低但折旧额高);
改为6月起提,可精准匹配6月及后续完整生产周期。
操作可行性:简化核算。企业月末统一计提折旧,若新增资产日期不一(如月中购入),按“次月计提”避免每日计算分摊的复杂性。
2.政府会计的特殊性
与企业不同,《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要求当月新增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如学校购入教学设备,购入当月即提折旧)。
案例对比:
企业会计:医院3月购入医疗设备(原值100万元),3月不计提,4月首提折旧;
政府会计:同设备在公立医院,3月购入当月即提折旧。
初级会计提示:考试中若未特别说明“政府单位”,默认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则。
特殊情境处理:三类易错场景辨析
1.已投入使用但未竣工的资产
规则: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即视为“投入使用”,无论是否竣工决算。
案例:家具厂新建厂房于8月15日完工投产后,9月才完成竣工结算。折旧应从9月(投入使用次月)开始计提,而非竣工当月。
2.季节性停用或大修理资产
规则:停用期间照提折旧,因损耗源于自然老化与技术迭代,非仅使用频次。
案例:滑雪场缆车夏季停运3个月,期间折旧额仍计入“管理费用”。
3.更新改造期间的资产
规则:转入“在建工程”科目后停止计提折旧,改造完毕转回固定资产的次月重启计提。
反例警示:某企业将改造中的生产线继续提折旧,导致虚增费用少缴所得税,被税务机关追缴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