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奶茶店从供应商处买珍珠粉圆,一箱进价100元,做成奶茶卖出去能赚200元。这中间的100元差额就是进销差价。但如果遇到珍珠变质只能扔掉,或者顾客嫌贵卖不出去,差价就会缩水甚至变成负数。
拆解进销差价的“三原色”
1.基础差价:明面上的利润空间
计算公式:售价60元-进价40元=差价20元
行业特性:
服装业:快时尚品牌标价300元的裙子,出厂价可能只要80元
生鲜业:菜贩子凌晨批发的青菜1元/斤,早市卖3元/斤
2.隐形加减项:藏在运输单里的成本
运输损耗:玻璃杯运输中碎掉3%,实际进价变相上涨
仓储费用:超市冷柜每天电费摊到每根雪糕增加0.2元成本
时间成本:服装店积压的过季款,进价标签还在但已不得不五折甩卖
3.政策调节器:国家伸手调的“差价阀门”
农产品保护:粮食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
医药控价:心脏支架从万元砍到七百元,直接压缩中间商差价
行业生存实况:差价怎么玩出花?
1.便利店:分秒必争的差价游戏
鲜食战场:
商品 | 进货价 | 售价 | 保质期 |
---|---|---|---|
饭团 | 2.8元 | 6.5元 | 8小时 |
关东煮 | 0.5元/串 | 2元/串 | 4小时 |
2.手机店:拆机养机的灰色艺术
官方价5999元的手机:
代理商进货价5400元
拆开包装卖充电器+耳机赚200元
旧手机回收翻新再赚300元
风险警示:某店铺因私自拆机被品牌方罚款10万
3.跨境电商:海运集装箱里的暴利
美妆套利:
欧洲某精华液采购价30欧元(约230元)
国内电商平台卖599元
扣除关税运费净赚200元/瓶
翻车现场:某公司因算错跨境运费,2000瓶精华液差价倒贴15万
算清差价的三大神器
1.智能定价系统
动态调价:下雨天自动上调雨伞售价20%
竞品监控:隔壁超市牛奶降价5毛,系统立即触发调价提醒
损耗预测:根据历史数据预判草莓损耗率,自动修正进货价
2.三色库存标签
红色标签:差价低于10%的清仓品(每晚8点自动打折)
黄色标签:差价30%-50%的主推品(陈列在黄金位置)
绿色标签:差价超80%的暴利品(搭配话术推销)
3.供应商红黑榜
黑名单:
经常延迟发货的面粉厂(导致面包店被迫高价现买)
以次充好的水果批发商(拉低果切售价)
红名单:
允许退换破损品的玻璃杯厂商
提供账期支持的纸巾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