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奶茶连锁店给加盟商发了500箱珍珠粉圆,物流单显示“运输中”,但加盟商还没验收付款。这批珍珠粉圆就是典型的发出商品。如果运输途中发生破损,或者加盟商突然取消订单,奶茶连锁店需要承担损失。
发出商品的三大典型场景
1.分期收款的“先货后款”模式
运作逻辑:先发货,货款分期收回
案例:汽车4S店把价值30万的SUV交给客户试用,约定3个月付清全款。这辆车在付清前都属于发出商品。
风险点:客户试用期间发生剐蹭,企业需承担维修费用。
2.委托代销的“寄卖生意”
操作规则:商品放到别人店里卖,卖出才算收入
实战案例:服装品牌把100件新款外套寄放在商场专柜,每卖出一件分给商场30%佣金。这100件外套在售出前都是发出商品。
管理技巧:某品牌给代销商品装上电子标签,实时监控试穿次数和库存变动。
3.跨境贸易的“漂洋过海”物资
特殊形态:
海运中的10吨咖啡豆(已离港未到港)
中欧班列上的机械设备(清关完成但未交付)
风险预警:某外贸公司价值500万的陶瓷餐具因海上风暴受损,因未投保在途险损失惨重。
为什么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发出商品?
1.财务指标的“隐形地雷”
资产负债表影响:发出商品会计入存货科目,但实际已离开仓库
典型案例:某家电企业2024年因未及时核销发出商品,虚增存货价值3000万,导致股价暴跌。
2.现金流的“时间差陷阱”
资金占用周期:
环节 | 平均耗时 |
---|---|
生产完成 | 0天 |
发出商品 | 15-30天 |
确认收入 | 45-60天 |
3.法律风险的“沉默杀手”
所有权纠纷:某家具厂将定制沙发发给客户后,客户破产且沙发被其他债权人扣押,企业需通过法律程序追回。
证据链管理:物流签收单、验收确认函等文件需至少保存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