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追溯性:费用能明确归属到具体产品(如服装厂的缝纫工工资对应某批次成衣);
成本属性:计入产品成本而非期间费用。
官方界定的范围:
基本工资(计时/计件)
奖金(绩效奖、超额完成奖)
津贴(高温补贴、夜班津贴)
法定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
职工福利费(节日慰问金、培训补贴)
排除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属于制造费用)、行政人员薪酬(属于管理费用)。
大白话拆解:生产线上的“明码标价”
想象一家空调制造厂的生产车间:
装配工老张:月薪8,000元,每组装一台空调额外提成50元→他的工资和提成属于直接人工;
质检员小王:月薪6,000元,负责抽检成品质量→他的工资属于间接人工(制造费用);
车间主任老李:月薪12,000元,管理整条生产线→他的工资属于制造费用。
这就像餐厅后厨的分工——炒菜师傅的工资计入菜品成本(直接人工),而大堂经理的工资计入运营费用(间接人工)。
行业真相:90%企业踩过的“三颗暗雷”
暗雷1:把“间接人工”当“直接人工”
某汽车零部件厂错误案例:
错误操作:将生产线巡检员的工资计入直接人工;
合规处理:巡检员不直接参与加工,应计入制造费用;
审计后果:虚增产品成本5%,触发税务调整。
判断标准:是否“动手改变产品形态”(如拧螺丝是直接人工,记录数据是间接人工)。
暗雷2:漏算“隐性福利”
某食品加工厂案例:
错误操作:仅核算流水线工人基本工资,忽略每年人均2,000元的技能培训费;
合规处理:专项技能培训费属于直接人工中的职工福利费;
成本影响:漏计成本导致单品毛利虚高3.2%。
暗雷3:错用“计件工资”激励
某家具厂案例:
表面节省:推行纯计件制(每组装一件家具支付30元);
隐藏成本:员工为追求速度导致次品率上升至15%,返工成本激增200万元/年;
优化方案:采用“基础计件工资+质量达标奖金”模式,次品率降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