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资产原值是取得固定资产时支付的全部合理支出,包括购买价款、税费、运输费、安装调试费等。它是计算折旧的基数,直接影响折旧额的高低。
案例说明:
某企业购入一台生产设备,发票价格100万元,运输费5万元,安装费3万元,则原值为108万元。若采用直线法按10年折旧(无残值),年折旧额为10.8万元;若原值误计为100万元,年折旧额将低估0.8万元,导致利润虚增。
预计净残值:终结价值的科学预估
预计净残值是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需基于资产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估计。
案例对比:
运输车辆预计5年后报废,残料估价2万元,处置费0.5万元,则净残值为1.5万元;
精密仪器因技术迭代快,净残值可能趋近于0。
常见误区:
初级会计考生易忽略已计提减值准备对净残值的影响。若设备计提减值10万元,后续折旧需按新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重新计算。
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多维度综合判定
使用寿命包括物理年限(有形损耗)和经济年限(无形损耗),需考虑四类因素:
生产能力(如机器总工时上限);
有形损耗(如设备磨损、房屋自然侵蚀);
无形损耗(如技术更新导致设备淘汰);
法律限制(如环保法规强制报废年限)。
案例解析:
某化工反应釜设计使用10年,但因行业技术升级(无形损耗),实际经济寿命仅6年。若按10年折旧,每年少提折旧,虚增资产价值。
复核要求:
企业需每年复核使用寿命,若发现重大差异(如设备因高负荷使用提前老化),应调整折旧年限并追溯处理。
折旧方法选择:匹配经济利益实现方式
折旧方法需反映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消耗模式,可选四种方法:
方法 | 适用场景 | 计算公式示例 |
---|---|---|
年限平均法 | 各期损耗均衡(如厂房) | 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年限 |
工作量法 | 损耗与产量挂钩(如运输车辆) | 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残值率)/总里程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前期损耗大(如电子设备) | 年折旧率=2/年限×100% |
年数总和法 | 技术更新快的资产 | 年折旧率=剩余年限/年限总和×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