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企业按实际成本进行存货明细核算时,以各批存货收入数量与结存数量为权数,动态计算平均单位成本的方法。它是发出存货计价的四种核心方法之一(与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并列)。​​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明确将其列为存货章节的核心考点,要求考生重点掌握其计算逻辑与应用场景。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什么  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与公式
  ​​核心公式​​: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金额+本次收入实际成本)÷(本次收入前结存数量+本次收入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发出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动态更新特点​​:
  每次新购入存货后,需立即重新计算平均单价。例如:
  ​​期初​​:B材料库存2吨,成本2.8万元,单价1.4万元/吨。
  ​​12月3日购入2吨​​(成本2.2万元):
  新单价=(1.4×1+2.2)÷(1+2)=1.2万元/吨。
  ​​12月5日再购入1吨​​(成本1.35万元):
  新单价=(1.2×3+1.35)÷(3+1)=1.24万元/吨。
  ​​初级会计考试​​中常要求考生逐步计算各次出入库后的单价及成本,需注意时间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缺点分析
  ​​优势:
  ​​成本反映及时​​:每次进货后更新单价,管理层可实时掌握存货价值(如案例中单价从1.4万→1.2万→1.24万);
  ​​消除价格波动偏差​​:均衡了不同批次进货的成本差异,避免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的滞后性。
  ​​劣势​​(限制适用场景):
  ​​计算量大​​:频繁进货的企业(如日进货超5次)需反复计算,手工核算易出错;
  ​​不适用场景​​:存货种类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大型超市)通常改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案例对比​​:某文具店对铅笔采用此法,两次进货后单价从1元→1.07元→1.09元。若改用月末一次平均法,当月发出成本无法实时更新,可能误导定价决策。
  移动加权平均法适用场景
  ​​适用企业类型​​:经营品种少(如单一原材料制造商);单价波动大(如农产品、金属材料贸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