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将材料的账面记录调整为真实消耗成本。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需根据自身管理需求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核算: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  ​先进先出法:假设最早购入的材料优先被领用,按入库时间顺序计价;
  ​加权平均法:全月统一计算平均单价,按发出数量分摊总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次入库后重新计算平均单价,动态调整发出成本;
  ​个别计价法:按每批材料实际采购成本单独计价。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方法解析与实例
  ​1.先进先出法:按“排队”顺序计价
  原理:材料按入库时间顺序“排队”,领用时优先消耗最早入库的批次,期末库存为最近购入的批次。
  案例:
  某化工厂2025年3月采购某化工原料三批:
  ​3月5日:购入100公斤,单价20元/公斤;
  ​3月15日:购入200公斤,单价22元/公斤;
  ​3月25日:购入150公斤,单价25元/公斤。
  3月20日生产领用原料180公斤。
  计算步骤:
  领用180公斤中,优先消耗3月5日的100公斤(单价20元),剩余80公斤从3月15日批次中领用(单价22元);
  ​发出实际成本=(100×20)+(80×22)=2,000+1,760=​3,760元;
  ​期末库存:3月15日剩余120公斤(22元)+3月25日150公斤(25元)。
  ​2.加权平均法:全月算个“平均数”​
  原理:月末一次性计算全月材料平均单价,所有领用均按此单价核算。
  公式: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成本+本期入库成本)/(期初库存数量+本期入库数量)
  案例:
  某制造企业3月采购钢材情况如下:
  ​期初库存:50吨,单价3,000元/吨;
  ​3月10日:购入100吨,单价3,200元/吨;
  ​3月25日:购入80吨,单价3,500元/吨;
  全月生产领用钢材150吨。
  计算步骤:
  总成本=(50×3,000)+(100×3,200)+(80×3,500)=150,000+320,000+280,000=​750,000元;
  总数量=50+100+80=230吨;
  ​加权平均单价=750,000÷230≈​3,260.87元/吨;
  ​发出实际成本=150×3,260.87≈​489,130.5元。
  ​3.移动加权平均法:动态更新单价
  原理:每次新购入材料后,立即计算最新平均单价,后续领用均按新单价核算。
  案例:
  某食品厂3月采购面粉批次如下:
  ​3月1日库存:200袋,单价50元/袋;
  ​3月10日购入:300袋,单价55元/袋;
  ​3月15日领用:400袋;
  ​3月20日购入:500袋,单价60元/袋;
  ​3月25日领用:200袋。
  计算步骤:
  ​3月10日入库后:
  总成本=(200×50)+(300×55)=10,000+16,500=​26,500元;
  总数量=200+300=500袋;
  ​新单价=26,500÷500=​53元/袋。
  ​3月15日领用400袋:
  成本=400×53=​21,200元;
  剩余库存=100袋×53元=​5,300元。
  ​3月20日入库500袋(60元)后:
  总成本=5,300+(500×60)=5,300+30,000=​35,300元;
  总数量=100+500=600袋;
  ​新单价=35,300÷600≈​58.83元/袋。
  ​3月25日领用200袋:
  成本=200×58.83≈​11,766元。
  ​4.个别计价法:精准匹配批次
  原理:按每批材料实际采购成本单独核算,适用于高价或特殊材料。
  案例:
  某珠宝公司采购三批黄金:
  ​批次A:10克,单价500元/克;
  ​批次B:20克,单价520元/克;
  ​批次C:15克,单价550元/克。
  3月销售时指定发出批次B的5克和批次C的10克。
  计算步骤:
  ​发出实际成本=(5×520)+(10×550)=2,600+5,500=​8,100元。
  方法对比与适用场景
表格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先进先出法 库存价值贴近市价,避免人为操纵利润 物价上涨时虚增利润,计算繁琐 价格波动小、批次易区分的材料
加权平均法 计算简单,平滑价格波动影响 月末才能核算,不利于实时管理 材料种类多、价格波动频繁的企业
移动加权平均法 动态反映成本变化,准确性较高 计算频繁,工作量大 采购批次少、单价差异大的商品流通企业
个别计价法 成本精确,符合实际流转 需详细记录批次,管理成本高 贵重物资(如珠宝、定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