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可在正常经营周期内转化为现金(如服装厂的库存成衣)
实物形态:区别于无形资产(如食品厂的原材料面粉)
持有目的:非自用固定资产(某建筑集团工地存放的钢筋属于存货,建成大楼后转为固定资产)

所有权归属企业(如委托加工物资虽不在仓库,仍属存货)
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未签订销售合同的滞销品需计提跌价准备)
存货的六大构成类别
1.原材料:生产链条的“源头活水”
制造业案例:某汽车厂采购的钢板、橡胶(价值5,000万元)
特殊情形:为建造固定资产储备的钢材不属存货
2.在产品: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宝宝”
化工企业实例:某化工厂反应釜中未结晶的原料(价值2,300万元)
会计处理:按完工程度分摊人工与制造费用
3.半成品:等待组装的“中间件”
机械制造案例:某机床厂加工完成的齿轮箱(暂存中转仓,待装配整机)
税务风险:跨年度半成品需重新评估可变现净值
4.产成品:待价而沽的“商品军团”
快消品示例:某饮料厂灌装完成的10万箱矿泉水(成本价1.2亿元)
管理要点:区分正常库存与滞销品(某服装品牌因积压3年旧款计提30%跌价准备)
5.周转材料:重复使用的“后勤部队”
典型项目:
包装物(某酒厂的陶瓷酒瓶,单个成本8元)
低值易耗品(电子厂的防静电手环,月均损耗500件)
6.特殊形态存货
委托加工物资:某黄金首饰厂外发的金料(所有权未转移)
在途物资:跨境电商海运中的进口奶粉(已付款未到港)
存货确认的三大红线
红线1:所有权归属判定
正向案例:某家具厂代客户保管的定制沙发(已收款未提货,仍属存货)
反向案例:某超市货架上的寄售商品(所有权归供应商,不纳入存货统计)
红线2:可变现净值测算
食品企业教训:
库存冷冻肉账面成本2,000万元
因非洲猪瘟市价暴跌至1,500万元
强制计提5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红线3:异常状态处理
毁损物资:某纺织厂火灾烧毁的棉纱(账面价值800万元,获保险理赔600万元,净损失200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
账实差异:某零售企业年终结账发现5,000件商品盘亏(查实为系统漏洞,补记管理费用280万元)
计价方法:影响利润的“双刃剑”
方法1:先进先出法
适用场景:物价上涨期(如2024年铜材价格持续攀升)
操作示例:
某电缆厂1月购入铜材100吨(单价6万元)
6月购入150吨(单价7万元)
9月生产领用120吨,按1月单价计算成本720万元
节税效果:降低当期利润,延缓所得税缴纳
方法2:加权平均法
制造业案例:某食品厂面粉采购批次:
批次1:1,000袋(单价50元)
批次2:2,000袋(单价55元)
加权单价=(1,000×50+2,000×55)/3,000=53.33元
优势:平滑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方法3:个别计价法
特殊场景:
定制化产品(某珠宝店售价10万元的翡翠摆件)
大宗商品(某钢贸企业单笔5,000吨螺纹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