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收益如何理解?企业内部的“蓄水池”留存收益是企业通过持续盈利积累的自有资金,相当于一个“财务蓄水池”。其核心来源是净利润——即营业收入扣除成本、税费后的余额(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费-期间费用)。企业并非将所有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而是保留一部分用于未来发展,这体现了“以丰补歉”的财务策略。
对会计人而言,理解留存收益的意义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体现(如经济下行时用于弥补亏损),更是长期增长的引擎。据统计,高留存收益的企业往往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留存收益的构成内容是什么?两大核心组成部分
留存收益具体分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
盈余公积:企业依法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专项积累资金,具有强制性和指定用途。
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提取(非公司制企业可高于此比例),累计额达注册资本50%后可停提。例如,某公司净利润100万元,需提10万元作为法定盈余公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
任意盈余公积:由股东会自主决议提取,比例灵活,多用于特定投资项目(如技术升级)。需注意: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留存部分不得低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未分配利润:未指定用途的累积净利润,灵活性更高。
例如,企业年度净利润2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20万元并分配股利50万元后,剩余130万元即为未分配利润。它可留存至后续年度分配,或用于突发支出(如市场危机应对)。
在资产负债表上,贷方余额反映待分配利润,借方余额则代表未弥补亏损。
关键区别:盈余公积有法定约束,未分配利润则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初级会计考试常通过案例分析题考察两者的账务处理,如提取盈余公积的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