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利润的计算需分三步: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
营业外收支: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损益(如罚款收入、捐赠支出)。
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我国一般企业税率25%,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可享优惠税率(如15%)。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案例解析:
某服装厂2024年数据:
营业收入:5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80万+其他业务收入20万)
成本费用:原材料成本200万+工资80万+房租广告40万+税金及附加15万=335万
营业外收支:收到政府补贴10万,支付环保罚款5万(净收入5万)
利润总额=(500-335)+5=170万
所得税=170万×25%=42.5万
净利润=170-42.5=127.5万元
结论:该厂实际可支配利润为127.5万元,可用于分红、研发或偿债。
净利润不仅是《初级会计考试》高频考点,更是企业健康度的“晴雨表”:
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对比同行: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越高,说明成本控制能力越强。例如,两家收入相同的企业,净利润低的可能存在效率问题。
影响企业估值与融资
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公司更易获得投资,股价提升空间大;银行放贷时也会重点考察净利润稳定性。
战略决策的依据
管理层通过净利润分析成本结构(如案例中原材料占比40%),可优化供应链或调整定价。
股东回报的基础
净利润直接影响分红金额,例如某公司净利润1000万,股东会决议将30%用于现金股利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