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债​​是一种无固定到期日、发行人可无限期递延付息的特殊债券,兼具股权和债权双重属性。其核心特点包括:
永续债的特点是什么  ​​无固定期限​​:理论上永久存续,发行人可通过赎回条款主动终止;
  ​​利息递延权​​:发行人可自主选择延迟支付利息而不构成违约;
  ​​权益属性​​:符合条件的永续债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优化资产负债率;
  ​​利率跳升机制​​:若发行人选择续期,后续利率通常跳升300-500基点以约束发行人。
  ​​法律定位​​:永续债的清偿顺序通常等同于普通债券,但部分次级永续债劣后于其他债务。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物流企业的“并购利器”​​
  某物流集团计划以10亿元收购区域竞争对手,但现金不足且不愿稀释股权:
  发行5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7%,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5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5亿
  ​​效果​​:资产负债率从75%降至65%,成功完成并购后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二。
  ​​场景2: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弹药库”​​
  某光伏企业需投入8亿元研发新一代储能技术:
  发行“3+N”永续债,前3年利率5%,续期后跳升至8%;
  ​​策略​​:利用低息窗口完成技术突破,3年后若量产成功则赎回债券;
  ​​成果​​:研发周期缩短18个月,产品上市后股价上涨60%。
  核心特点:穿透永续债的“四重基因”
  1.​​期限的“双面性”​​
  ​​理论永续​​:无强制到期日,如某基建集团的永续债已存续12年;
  ​​实际可控​​:通过赎回条款设置“隐形期限”,例如5年后可按面值赎回。
  2.​​利息的“弹性机制”​​
  ​​递延支付​​:某地产公司连续3年递延付息,节省现金流15亿元;
  ​​利率跳升​​:若选择续期,利率通常跳升300-500基点,形成财务约束。
  3.​​资本的“化妆术”​​
  ​​表内降杠杆​​:计入权益后,某国企资产负债率从85%降至72%,获银行新增授信20亿元;
  ​​税务优化​​:永续债利息可作为利润分配,避免计入财务费用稀释净利润。
  4.​​风险的“隐形地雷”​​
  ​​信用评级杀手​​:某企业因连续递延付息,信用评级从AA+降至BBB,融资成本上升3%;
  ​​流动性陷阱​​:非银机构持有永续债占比超80%,市场波动时抛售压力大。
  财会实战:三大应用场景
  场景1:国企改革的“降杠杆神器”
  某央企集团负债率达82%,面临国资委考核压力:
  发行100亿元永续债置换短期贷款,年财务费用减少4亿元;
  ​​会计处理​​:全额计入权益科目,负债率骤降至68%;
  ​​成果​​:成功发行5年期低息公司债,利率较市场低1.5%。
  场景2:跨境架构的“资金桥梁”
  红筹架构电商企业需将境外资金调入国内:
  通过开曼公司发行永续债,资金成本较外债低2%;
  ​​税务优势​​:股息按10%缴纳预提税(普通股为20%),3年累计节税5000万元。
  场景3:危机企业的“续命丹”
  某零售品牌因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
  将8亿元短期借款转为可续期永续债,暂停付息2年;
  ​​重生路径​​:2年内完成渠道改革,第三年补付欠息后股价回升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