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先清算权:公司破产清算时,清偿顺序在债权人之后、普通股之前;
权利受限性:通常无表决权、不参与日常经营;
灵活退出机制:可通过赎回条款回购或转为普通股。
法律定位:优先股兼具股权和债权双重属性,既属于注册资本,又具有固定收益特征。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物流企业的“并购利器”
某物流集团计划收购竞争对手,但现金不足且不愿稀释控制权:
发行可赎回优先股,年股息率5%,支付并购对价的60%(价值3亿元);
约定3年后可按市价赎回,期间标的团队享受稳定股息;
结果:成功整合市场份额,资产负债率仅上升2%,优先股投资者年收益达1500万元。
场景2:零售巨头的“员工金手铐”
某连锁超市推行核心店长激励计划:
授予限制性优先股,需达成5年业绩目标方可解锁;
既绑定人才,又避免普通股激励导致的股权分散;
效果:核心员工流失率从30%降至5%,单店坪效提升25%。
核心特点:四大维度拆解优先股
1.收益的“铁饭碗”特性
固定股息:无论公司盈亏均需支付(例:某光伏企业连续3年亏损仍支付优先股股息);
累积补发:未支付股息可累积至后续年度(某食品公司补发前两年欠息后股价反弹40%)。
2.风险的“安全垫”设计
清算优先权:某地产公司破产时,优先股股东收回70%本金,普通股投资者血本无归;
次级风险:但清偿仍次于普通债权人,某制造业企业清算时优先股仅收回50%本金。
3.权利的“双刃剑”效应
表决权让渡:用经营参与权换取收益优先权(某私募基金持有医药企业优先股,专注获取6%年息);
特定事项表决:涉及股息政策变更时,某科技公司优先股股东集体否决高息债券发行提案。
4.条款的“变形金刚”属性
类型 | 应用场景 | 典型案例 |
---|---|---|
可转换优先股 | 初创企业融资 | 某生物科技公司吸引风投,约定3年后按估值150%转股 |
浮动股息优先股 | 抗通胀投资 | 某能源集团发行LPR+3%的浮动股息优先股,年息随利率波动 |
参与型优先股 | 高增长行业 | 某互联网企业优先股股东额外获得超额利润的20%分红 |
场景1:报表优化的“魔术手”
某建筑业国企资产负债率达82%,面临债券评级下调:
发行20亿元优先股计入权益,负债率骤降至68%;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20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优先股20亿
成果:成功发行5年期公司债,利率较市场低1.5%。
场景2:跨境架构的“税务盾牌”
红筹架构新能源企业境外融资:
通过开曼公司发行优先股,股息按10%缴纳预提税(普通股分红税率为20%);
3年累计节税8000万元,资金成本降低1.2%。
场景3:危机企业的“续命丹”
某消费品牌因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
将8亿元短期借款转为可累积优先股,暂停付息2年;
重生路径:2年内完成渠道改革,第三年补付欠息后股价回升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