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固定期限:理论上永久存续,发行人可通过赎回条款主动终止;
利息递延权:发行人可自主选择延迟支付利息而不构成违约;
权益属性:符合条件的永续债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优化资产负债率。
法律定位:永续债的清偿顺序通常等同于普通债券,但部分次级永续债劣后于其他债务。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科技公司的“研发弹药库”
某AI芯片企业需投入10亿元研发新一代产品,但不愿稀释股权:
发行5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7%,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5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5亿
效果:资产负债率从70%降至62%,研发资金到位后产品上市,股价上涨40%。
场景2:零售巨头的“门店扩张密码”
某连锁超市计划3年新增500家门店:
发行3+N年永续债,前3年利率6%,若续期则跳升300基点(即9%);
策略:利用低息期快速扩张,若3年后盈利达标则赎回,否则接受高息续期;
结果:门店数量翻倍,市占率提升至行业前三。
核心特点:穿透永续债的“四重基因”
1.期限的“双面性”
理论永续:无强制到期日,如某基建集团发行的永续债已存续12年;
实际可控:通过赎回条款设置“隐形期限”,例如5年后可按面值赎回。
2.利息的“弹性机制”
递延支付:某地产公司连续3年递延付息,节省现金流15亿元;
利率跳升:若选择续期,利率通常跳升300-500基点,形成财务约束。
3.资本的“化妆术”
表内降杠杆:计入权益后,某国企资产负债率从85%降至72%,获银行新增授信20亿元;
税务优化:永续债利息可作为利润分配,避免计入财务费用稀释净利润。
4.风险的“隐形地雷”
信用评级杀手:某企业因连续递延付息,信用评级从AA+降至BBB,融资成本上升3%;
流动性陷阱:非银机构持有永续债占比超80%,市场波动时抛售压力大。
财会实战:从发行到记账的全流程
1.发行决策的三道坎
| 考量维度 | 关键指标 | 案例解析 |
|---|---|---|
| 融资成本 | 跳升后利率VS市场利率 | 某能源企业测算:若5年后市场利率低于9%,则选择续期更划算 |
| 控制权 | 股权稀释风险VS永续债成本 | 创始人持股51%,发行永续债避免引入战投导致股权稀释 |
| 税务成本 | 利息抵税效应VS利润分配限制 | 企业所得税率25%时,优先选择债性永续债 |
2.会计处理的“分水岭”
权益工具认定:需同时满足“无还本义务”“利息非强制支付”等条件;
经典分录示例: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10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10亿
付息时(权益类)
借:利润分配—应付永续债利息7000万
贷:应付股利—永续债70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