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终止性:需将资产从账面移除并确认损益;
程序法定性:必须履行技术鉴定、审批备案等法定流程。
大白话解读
固定资产处置就是给资产办“退休手续”——好比物流公司处理一辆旧货车:
正常退休:按流程报废注销,残值零件卖废铁;
提前转岗:二手出售给快递公司继续发挥余热;
公益捐献:赠予山区运输队换取企业形象加分。
无论哪种方式,会计都要在账本上划掉这辆车的记录,并计算赚了还是亏了。
三大场景中的处置实战
场景1:食品厂的“面包生产线大甩卖”
背景:生产线原值100万,已提折旧80万,净值20万:
处置方式:以25万出售给新创业公司;
会计操作:
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20万,贷“固定资产”100万,冲减折旧80万;
收款入账:借“银行存款”25万,贷“固定资产清理”25万;
确认收益:5万利润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场景2:医院的“CT机技术性报废”
教训:800万购入的CT机,因新型设备上市被迫提前退役:
账面净值:800万-400万折旧=400万;
市场残值:二手商仅报价150万;
应对策略:补提250万减值准备后报废,避免虚增资产。
场景3:教育机构的“公益捐赠陷阱”
案例:捐赠价值5万的投影仪(已提折旧4.5万):
错误操作:直接按净值0.5万核销;
合规做法:需委托评估机构出具公允价值报告(如估值1万),差额0.5万计入“营业外支出”。
操作中的“坑”
坑1:混淆“处置”与“报废”
物流公司惨案:
将10辆正常使用的货车误作报废处理;
导致资产虚减200万,贷款额度缩减150万。
坑2:跳过技术鉴定程序
制造业教训:
未检测直接报废冲压机,后被举报设备仍可修复使用;
税务稽查认定虚增损失,补税+罚款合计38万。
坑3:忽视残值管理
餐饮连锁案例:
中央厨房设备报废后,未登记残值零件去向;
3年后盘点发现20万零件缺失,无法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