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固定资产在购置或自建时,按照实际成本进行记录的过程。

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2.自建固定资产
自营方式:通过“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最终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出包方式:根据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和付款方式,逐步确认固定资产的成本。
3.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如融资租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会计处理,通常涉及“固定资产”、“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多个科目。
二.后续计量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折旧和减值测试两个方面。
1.折旧
折旧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按月计提折旧费用。计提折旧时,应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如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进行折旧。
2.减值测试
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发现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计提减值准备。
计提减值准备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
三.处置
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固定资产报废、出售、捐赠等过程中的会计处理。
1.报废
固定资产报废时,应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清理过程中,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完成后,根据清理净损益,借记或贷记“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2.出售
固定资产出售时,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出售收入和出售费用,最终确认出售损益。出售损益应计入当期的利润表。
3.捐赠
固定资产捐赠时,应按照公允价值或捐赠协议约定的金额进行会计处理,并确认捐赠支出。捐赠支出应计入当期的利润表。
四.特殊会计处理
1.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
对于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在取得该资产时确认预计负债,并在使用寿命内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预计负债的利息费用。每年期末按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摊余成本)乘以折现率,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预计负债”,直至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预计负债账面余额正好等于预计的弃置费用。
2.固定资产改良
对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时,应将改良部分的支出予以资本化。改良完成后,应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并调整累计折旧。
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维修、保养等后续支出。对于修理费用,通常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对于改良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
大白话讲解:什么是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本质:企业的“家当”
固定资产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大件物品”,是企业为了长期经营而购置的“耐用工具”。比如一家面包店,烤箱、和面机、送货的货车、店面所在的房子,这些都属于固定资产。它们有3个核心特点:
能用得久:至少能用1年以上,比如一台机器用5年、一栋厂房用30年。
价值较高:买的时候需要花“大钱”,比如一台精密仪器价值50万元。
形态固定:不会像原材料一样被加工成其他产品,而是保持原有样子长期服务生产。
二、生活中的例子(不同场景)
餐饮店
生产类:烘焙机(直接做面包)、冷藏柜(保存食材)、收银系统(管理订单)
非生产类:员工休息室的空调、办公室的电脑
(参考会计分类:生产用固定资产vs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物流公司
运输工具:货运卡车、叉车
基础设施:仓库、货物分拣流水线
(这类资产需要定期保养,否则会产生“有形磨损”,比如卡车发动机老化)
学校
教学设备:实验室的显微镜、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
不动产:教学楼、图书馆
(根据财政部要求,这类资产需每年盘点,避免“账实不符”)
三、为什么固定资产要“特殊管理”?
成本分摊的秘密——折旧
假设企业花100万买了一台设备,预计用10年。会计上不会一次性计入成本,而是每年分摊10万(即折旧),这样更符合设备“逐年损耗”的经济实质。
举例:奶茶店的封口机原价2万元,按5年折旧,每年计入成本4000元。
税务上的讲究
根据财政部规定,房屋等不动产不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因为缴纳营业税),而生产设备可以抵扣进项税。比如工厂购买机床能抵税,但建造厂房不能。
防止“闲置浪费”
最新政策要求单位优先通过“调剂共享”使用固定资产。例如:某事业单位闲置的会议室,可以调配给其他部门,而不是重新装修新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