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用化处理:若仅为维持资产正常运转(如设备润滑、空调清洗),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资本化支出需通过折旧分期抵税,费用化支出可在发生当期全额扣除;
大白话解读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就是给资产“做保养”或“动手术”——好比奶茶店花5万元购入咖啡机:
日常保养(费用化):每月花200元更换滤芯、清洗管道→直接算入当月成本;
性能升级(资本化):第三年加装智能控温系统花费1万元→计入咖啡机账面价值,分2年折旧。
前者如同“敷面膜”,后者则是“微整形”,会计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三大场景中的实战拆解
场景1:电子厂的“光刻机改造陷阱”
背景:半导体企业购入2,000万元光刻机,3年后进行技术升级:
资本化操作:投入500万元更换精密镜头→合并计入资产原值,按新寿命5年折旧(年折旧100万);
错误示范:若将升级费直接计入维修费→当期利润虚降500万,税务稽查需补缴125万税款。
场景2:物流公司的“货车发动机大修迷局”
案例:50辆货车原值5,000万元,使用5年后发动机大修:
费用化处理:单次维修费300万→直接抵减当月利润;
资本化条件:若更换为节能型发动机(提升载重20%)→需计入资产价值,延长折旧年限。
场景3:连锁酒店的“客房翻新账本”
装修规则:
首次装修费200万→资本化,按5年折旧(年折旧40万);
二次装修时:
拆除旧装修残值(原值200万-已提折旧160万)=40万→计入营业外支出;
新投入300万重新资本化。
误区1:错把“整容”当“护肤”
餐饮业教训:
将中央厨房排风系统改造费80万计入维修费→被税务稽查认定为资本性支出,补税20万+滞纳金。
误区2:装修折旧“超期服役”
写字楼案例:
装修费按10年折旧,但租约仅剩5年→正确做法应按5年缩短折旧期,否则导致资产虚高。
误区3:漏拆“被替换部件”
制造业暴雷事件:
冲压线升级未扣除旧模具价值50万→资产虚增引发IPO审计失败,直接损失上市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