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将资产出售后预计可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扣除进一步加工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其核心特点包括:
可变现净值是什么  ​​动态性​​:基于当前市场条件估算,而非历史成本;
  ​​谨慎性​​:以“卖得掉”为前提,宁可低估、不高估;
  ​​应用特定性​​:主要用于存货跌价测试、保险理赔、资产处置等场景。
  ​​计算公式​​: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例如,某服装厂库存布料账面成本50万元,若加工成服装后预计售价80万元,但需支付加工费20万元、销售佣金5万元,则可变现净值为55万元。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甩卖计算器”
  ​​生活场景​​:经营一家社区超市
  ​​临期牛奶处理​​:
  进货价5元/盒的牛奶即将过期,现打折卖3元/盒,促销员人工费和宣传单成本0.5元/盒→​​可变现净值=3元-0.5元=2.5元​​;
  若账面成本5元高于2.5元,需计提2.5元/盒的存货跌价损失。
  ​​积压玩具甩卖​​:
  标价100元的玩具无人问津,清仓价60元,运费和平台手续费10元→​​可变现净值=60元-10元=50元​​。
  ​​本质逻辑​​:
  可变现净值就像超市老板的“甩卖计算器”——不管当初进货花了多少钱,只看现在打折处理能净赚多少。它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继续留着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
  可变现净值的四大核心规则
  ​​规则1:有合同按合同价,没合同按市场价​​
  ​​制造业案例​​:
  某汽车厂与4S店签订合同,以10万元/台供应100台发动机,但多生产了20台:
  合同内100台:按10万元计算可变现净值;
  超出的20台:按市场价8万元计算。
  ​​规则2:原材料看用途​​
  ​​服装厂案例​​:
  库存布料若用于生产服装:
  若成品服装预计亏损→布料按废料价值计算(如市场价5万元,运费1万元→净值4万元);
  若成品盈利→布料按历史成本入账,不计提减值。
  ​​规则3:不考虑“未来可能涨价”​​
  ​​合规警示​​:
  某科技公司囤积芯片,认为未来会涨价而拒绝计提减值→审计发现后调减利润500万元。
  ​​规则4:必须提供“证据链”​​
  ​​文档要求​​:
  市场报价单(如生鲜批发市场每日价格表);
  加工成本明细(如服装厂裁剪、缝纫工序费用表);
  销售合同或保险定损报告。
  可变现净值的三大应用场景
  ​​场景1:存货跌价准备(最常见用途)​​
  ​​零售业案例​​:
  超市生鲜区每晚8点后对蔬菜打折:
  新鲜时账面成本10元/斤,售价15元;
  临期时可变现净值降至3元/斤→计提7元/斤的减值损失。
  ​​场景2:保险理赔定损​​
  ​​制造业案例​​:
  工厂因火灾损失一批机床:
  保险公司按当前二手设备市价100万元(而非原价200万元)赔付;
  扣除拆卸运输费10万元→实际获赔90万元。
  ​​场景3:投资组合估值​​
  ​​金融业案例​​:
  私募基金持有未上市公司股权:
  按可比上市公司股价估算市值1亿元;
  扣除法律咨询费、审计费500万元→可变现净值9,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