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性:计算结果随折现率和现金流变化而调整;
应用广泛性:用于资产估值、负债计量、投资决策等场景。
现值计算公式
1.复利现值计算公式:P=F/(1+i)n
1/(1+i)n称为复利现值系数,用符号(P/F,i,n)来表示。
2.普通年金现值计算公式:P=A×[1-(1+i)-n]/i
1-(1+i)-n/i称为年金现值系数,用符号(P/A,i,n)表示。
大白话解读:未来的钱“打折”到今天
生活场景:个人理财选择
房贷分期:
贷款100万元,分30年还清,年利率5%→每月还款5,368元,但折算到今天的现值仅为100万元(利息本质是时间成本);
退休金方案:
选择一次性领取100万元,或每年领取10万元共15年→按5%折现率计算,分期现值为103万元,比一次性领取更划算。
本质逻辑:
现值就像“财务翻译器”——把未来的钱按“时间汇率”换算成今天的价值。它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未来的收益或债务,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现值的四大核心规则
规则1:折现率是“时间成本计算器”
企业投资案例:
科技公司用12%的资本成本率评估新项目:
未来5年预计收益1,000万元→现值仅567万元;
若实际投资需600万元,则净现值为-33万元,项目不可行。
规则2:现金流越远“折扣越大”
债券定价案例:
面值100万元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5%:
第5年本金现值:100万/(1+6%)^5=74.7万元;
利息现值:5万×[1-(1+6%)^-5]/6%=21.1万元→债券总现值95.8万元(低于面值)。
规则3:风险越高“折现率越高”
创业公司估值案例:
稳定企业用8%折现率,初创企业用20%:
同样未来5年1,000万元收益,现值从681万元暴跌至402万元。
规则4:计算必须“有据可依”
审计要求:
现金流预测需提供销售合同、产能报告;
折现率选择需参照行业资本成本或国债利率。
现值的三大应用场景
场景1:长期资产估值(制造业典型)
案例:
食品厂购入自动化设备(原价500万元),预计使用10年:
每年节省人工成本80万元→按8%折现率计算现值为536万元;
结论:投资回报率高于成本,决策可行。
场景2:负债重组(建筑业痛点)
案例:
房企拖欠供应商货款1,000万元,协商分5年无息偿还:
按6%折现率计算现值为747万元→债务重组收益253万元。
场景3:员工激励计划(互联网行业)
案例:
科技公司承诺高管5年后给予500万元股票:
按10%折现率计算现值为310万元→计入当期管理费用,避免利润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