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性: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或市场参与者共识;
公平性:买卖双方自愿且信息对称,不存在强迫或清算压力;
动态性:随市场条件实时调整,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经济价值。

公允价值=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格
例如,某上市公司股票当日收盘价为20元/股,即为该股票的公允价值;若公司持有10万股,则账面价值需调整为200万元。
大白话解读:买卖双方都认的“公平价”
生活场景:二手房交易
房产中介估值:
一套房历史买入价300万元,但当前同小区类似房源成交价350万元→公允价值=350万元;
即使房东心理预期400万元,但买家只愿出350万元,最终以市场共识价成交。
职场案例:企业并购谈判
科技公司A拟收购初创企业B,B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仅500万元,但其专利技术被市场评估为2,000万元→专利公允价值=2,000万元,成为并购溢价的核心依据。
本质逻辑:
公允价值就像“市场温度计”——不看你当初花多少钱,只看现在大家公认值多少钱。它回答了关键问题:如果今天卖掉这东西,到底能拿到多少真金白银?
公允价值的三大核心规则
规则1:优先用活跃市场报价
股市案例:
上市公司股票每日收盘价即为Ⅰ级公允价值;
若股票停牌,则需参照同类公司股价(Ⅱ级)或估值模型(Ⅲ级)。
规则2:非活跃市场用估值技术
专利技术评估:
某药企研发的新药专利无市场交易记录,采用收益法计算:
预计未来10年带来现金流1亿元,折现率12%→现值3,200万元。
规则3:考虑资产特殊属性
受限股票处理:
上市公司高管持有的限售股市价20元/股,但因流动性受限,公允价值需扣除15%折价→调整为17元/股。
公允价值的五大应用场景
场景1:金融资产计量(最典型)
基金公司案例:
某基金持有腾讯股票10万股,当日收盘价350港元→每日按公允价值调整持仓价值,波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
场景2:投资性房地产
商业地产运营:
房企持有的写字楼每月参考周边租金和售价调整公允价值,2024年从1亿元升至1.2亿元→利润表确认2,000万元增值收益。
场景3:企业并购重组
科技公司并购:
A公司以5亿元收购B公司,B净资产账面价值1亿元,但客户资源公允价值评估为4亿元→确认商誉3亿元。
场景4:债务重组
制造业案例:
公司欠供应商500万元,协商以市价300万元的设备抵债→设备公允价值300万元冲抵债务,确认重组收益200万元。
场景5:员工股权激励
互联网公司实践:
授予高管1万股期权,行权价10元/股,当日股价15元→按公允价值5元/股计提管理费用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