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折旧时: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根据费用所属部门计入相关科目)
贷:累计折旧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根据费用所属部门计入相关科目)
通俗解释“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平均年限法,也叫“直线法”,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核心逻辑是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原值)减去预计残值后,平均分摊到每一年的使用成本中。简单来说,就是假设资产每年“损耗”的程度相同,因此每年计提的折旧金额也相同。
举个例子:
假设公司买了一辆货车,原值20万元,预计用5年,报废时能卖1万元(残值)。
那么这辆货车的“总成本”不是20万,而是20万-1万=19万(因为最后还能收回1万)。
用平均年限法,每年折旧额就是19万÷5年=3.8万元。
每年利润表中“折旧费”都是3.8万元,直到第五年结束时,货车的账面价值刚好等于残值1万元。
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计算公式与步骤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确定三个关键参数:
原值:购买资产的实际成本(如20万元货车)。
预计净残值:报废时能收回的金额(如1万元),财政部规定一般不低于原值的5%。
使用年限:根据资产类型确定,例如电子设备3年、汽车4年等(参考财政部规定)。
例如:20万货车,残值1万,用5年→年折旧额=(20万-1万)÷5=3.8万。
月折旧额:
年折旧额÷12,如上例中每月折旧约3166.67元。
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背景:
某公司2025年3月购入一台生产设备,原值50万元,预计使用10年,残值率5%(即残值2.5万元)。
计算过程:
总折旧成本=50万-2.5万=47.5万
年折旧额=47.5万÷10年=4.75万元
每月折旧额=4.75万÷12≈3958.33元
账务处理:
每年利润表中计入“折旧费”4.75万元;
资产负债表上,设备账面价值每年减少4.75万,10年后账面价值等于残值2.5万。
为什么选择平均年限法?
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复杂计算,适合会计新手。
匹配稳定性:如果资产每年使用强度均衡(如办公室桌椅),折旧费用与收入匹配更合理。
税务合规性:符合财政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要求(例如房屋20年、机器设备1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