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账面核对法则是将实地盘点的结果与账面记录进行对比,检查两者是否一致,如果发现差异,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如是否存在记账错误、现金被盗或挪用等情况。账面核对法不仅能够验证现金的实际存量,还能帮助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会结合这两种方法,以确保库存现金清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现金清查的本质:给钱“点名”
想象你开了一家便利店,每天都有现金进进出出:
早上:收银机有5000元备用金,
晚上:收了顾客的现金1万元,付了供应商货款8000元,
理论上:保险箱应该剩下5000+10000-8000=7000元。
但现实中可能出现:
收银员不小心找错钱,有人偷偷拿走200元;用便利店的白纸写个“欠条”抵了500元(这就是“白条抵库”)。
现金清查就是拿着账本和计算器,把保险箱里的钱一张张数清楚,再和账本上的数字对比。就像老师每天点名确认学生是否到齐,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资金安全。
为什么要做现金清查?——三个“防不住”
防不住的人性漏洞
案例:某超市老板从不查现金,半年后发现收银员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偷了3万元,每次只拿50元;
作用:突击清查能让员工知道“随时可能被检查”,不敢轻易动手脚。
防不住的记账错误
案例:便利店老板记账时把“收入100元”错写成“1000元”,导致账上多出900元“幽灵资金”;
作用:通过每日对账,能快速发现这类低级错误。
防不住的管理盲区
比如采购员用“预支备用金”的名义拿走5000元,三个月不归还;
作用:定期清查能暴露这类长期挂账的问题。
现金清查怎么做?——六步完成“企业验钞”
第1步:突击行动——不给“化妆”时间
就像警察查酒驾不会提前通知,现金清查往往是突然袭击。
关键点:
选一天业务结束后或第二天业务开始前(避免中途有钱进出);由老板/会计+第三方人员(如审计)共同操作,互相监督。
第2步:现场数钱——比银行柜员还认真
操作示范:
把保险箱里的钱按面额分类(100元一叠、50元一叠...);用点钞机数两遍,人工再抽查;连硬币也要数清楚(比如便利店常备的500元零钱)。
第3步:核对账本——玩“找不同”游戏
对比三组数据:
现金日记账余额(账本写的钱);实际清点数(保险箱里的钱);最近银行存取款记录(防止有人临时借钱补窟窿)。
第4步:揪出“违规操作”——像侦探破案
重点检查:
白条抵库:是否有员工写欠条代替现金(比如“店长借500元买货架”未入账);
超额库存:便利店规定最多留1万元现金,实际却有2万元(增加被抢劫风险);
私挪公款:比如用营业款垫付自家水电费。
第5步:填“体检报告”——现金盘点表
表格内容:
项目 | 金额 |
---|---|
账本余额 | 7000元 |
实际清点数 | 6500元 |
短缺/溢余 | -500元 |
原因 | 待查 |
所有参与人员签字确认,就像医生在体检报告上签名。
第6步:处理问题——该赔的赔,该罚的罚
场景模拟:
短缺500元:
如果是收银员失误,从他工资扣,
找不到原因,记作“管理损失”,
溢余200元:
可能是顾客多付了没发现,暂时挂账,
长期无人认领,算作“意外收入”。
现金清查的“纪律及注意事项”
纪律1:双人操作,互相监督
不能让出纳自己查自己,就像不能让考生自己改试卷。
纪律2:账实分离,禁止“拆东墙补西墙”
不能用其他资金填补缺口(比如把支付宝的钱转到微信充数),
纪律3:全程记录,保留证据
拍照记录清点过程,保存盘点表至少5年(防止未来纠纷)。
注意事项:
突击性:每月至少1次不通知的抽查;
全面性:连犄角旮旯的零钱都不要放过;
时效性:发现问题48小时内上报。
1.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
贷:库存现金
2.库存现金的清查
(1)现金短缺
报经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报经批准后
借:其他应收款(应由责任方赔偿的部分)
管理费用(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现金溢余
报经批准前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报经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其他应付款(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部分)
营业外收入(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