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凭证相关知识点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的高频考点,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文件,用于记录和证明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权益等方面的信息。会计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2025年初级会计实务高频考点  1.原始凭证:指企业的经济业务最初发生时所制作的凭证,如收据、发票、付款单等。
  2.转账凭证:指将原始凭证上的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科目,反映在会计账簿上的凭证,
  3.记账凭证:指将转账凭证上的会计科目借贷方金额填写在会计账簿上的凭证。
  4.收付款凭证:指企业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所制作的凭证,如收款收据、付款单等,
  5.调整凭证:指会计期末对账户余额进行调整时所制作的凭证,如计提折旧、调整坏账准备等。
  大白话学会计凭证  如果把企业经营比作一场“金钱流动的游戏”,那么会计凭证就是这场游戏里的“交易记录仪”——用白纸黑字记录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就像网购的订单一样,确保每一分钱的进出都“有迹可循”​。
  一、会计凭证是什么?
  定义:会计凭证是企业在发生经济业务时填制的书面证明文件,用来记录交易内容、明确责任归属,并作为记账和审计的依据。就像企业的“经济身份证”,包含交易时间、金额、参与方等关键信息。
  核心特点:
  ​证据性:白纸黑字锁定责任(比如员工报销差旅费,凭证上的签字能证明费用真实性);
  ​标准化:全国统一格式(如发票必须包含纳税人识别号、金额大写);
  ​法律性:税务局查账、打官司时可直接作为证据(例如用转账凭证证明已付款)。
  举个奶茶店例子:
  顾客买奶茶支付50元现金,收银员开具手写收据​(原始凭证);
  会计根据收据编制记账凭证,记录“现金增加50元,收入增加50元”;
  这些凭证装订成册后,就是奶茶店全年的“财务日记本”。
  二、会计凭证的“两大门派”​
  根据使用场景,会计凭证分为两类,就像身份证分为“临时”和“正式”:
  ​1.原始凭证:交易的第一现场记录​
  ​定义: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直接证明,如发票、收据、合同等。
  ​作用:相当于“案发现场照片”,记录最原始的交易细节,
  ​案例:
  ​外来凭证:供应商开的牛奶采购发票;
  ​自制凭证:员工填写的差旅费报销单。
  ​关键点:必须包含交易时间、金额、双方名称、经办人签字(漏一项可能税务局质疑)。
  ​2.记账凭证:会计的“翻译本”​​
  ​定义: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整理编制的标准化记录,用于登记账簿,
  ​作用:把杂乱无章的原始单据翻译成会计语言(如“借:现金50元,贷:收入50元”)。
  ​分类:
  ​收款凭证:记录收钱(如顾客扫码支付);
  ​付款凭证:记录付钱(如用银行卡付房租);
  ​转账凭证:记录不涉及现金的业务(如领用原材料)。
  对比:
表格
对比项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谁填制 业务人员(如收银员、采购员) 会计人员
法律效力 直接证据(如发票可抵税) 间接证据(需配合原始凭证使用)
保存要求 必须留存原件(如合同原件) 可留存电子版(如财务软件导出)
  三、会计凭证的“五大必备要素”​
  一张合格的会计凭证必须像“身份证”一样包含以下内容:
  ​凭证名称:直接标明类型(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差旅费报销单”),
  ​日期:交易发生的具体时间(比如2025年2月26日15:30),
  ​交易双方:
  付款方/收款方名称、识别号(如企业税号、个人身份证号),
  ​业务详情:
  商品/服务名称、数量、单价、总金额,
  备注特殊说明(如“奶茶原料采购”“双十一促销折扣”),
  ​签章:
  经办人、审核人、负责人逐级签字,
  企业公章或财务专用章(无章凭证无效)。
  四、会计凭证的“三大使用禁区”​
  ​涂改造假:
  金额或日期涂改必须作废重开(如把“1000元”改成“5000元”属于违法);
  ​案例:某员工篡改加油发票,公司审计发现后辞退。
  ​凭证缺失:
  税务规定凭证需保存5-30年(如发票保存5年,合同保存10年);
  ​反面案例:某企业丢失采购合同,无法向供应商索赔质量问题。
  ​混用凭证:
  发工资要用工资单,采购要用发票(用错凭证会导致账目混乱);
  ​错误示范:用差旅费报销单记录设备采购,后期成本核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