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义拆解:三个核心要素
商品控制权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主导使用权:客户能自主决定商品用途(如出售、出租、抵押);
经济利益独占性:客户通过商品获得现金流入或成本节约,并排除他人获益;
现时权利:客户当下即可行使控制权,而非未来某个时点。
案例1(网购签收):
用户在电商平台购买手机,支付后显示“已发货”但未签收:
未取得控制权:运输途中手机损坏风险由商家承担,用户不能转卖或抵押;
取得控制权:快递签收后,用户可开机使用或转售,商家此时确认收入。
2.会计准则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第十三条明确,判断控制权转移需综合评估以下迹象:
企业享有现时收款权利;
法定所有权已转移;
商品实物已交付;
主要风险与报酬转移;
客户已接受商品。
商品控制权的五大判断迹象与实务应用
1.现时收款权:钱到账≠收入到账
案例2(房企预售):
某房企预售期房,客户支付首付但房屋未交付:
未转移控制权:房企不能确认收入,首付款计入“合同负债”;
确认时点:房屋验收交付后,房企将“合同负债”转入“主营业务收入”。
2.法定所有权转移:法律上的“过户”
案例3(汽车销售):
4S店销售车辆并完成产权登记:
控制权转移:客户取得行驶证,可自由买卖或抵押;
例外场景(融资租赁):车辆法定所有权在租赁期满转移,但控制权可能在租赁期初已转移(按使用权资产确认)。
3.实物占有:东西到手≠完全控制
案例4(寄售库存):
某服装企业将商品暂存商场仓库,约定未售出可退回:
实物在客户处:但企业保留定价权和退货权,控制权未转移;
会计处理:商品仍计入企业存货,待消费者购买后确认收入。
4.风险与报酬转移:亏赚由客户承担
案例5(水果批发):
批发商将一车荔枝卖给超市,约定运输损耗由超市承担:
控制权转移时点:装车后风险转移,批发商确认收入;
对比场景:若损耗由批发商承担,需等超市验收后才能确认收入。
5.客户接受:最后的“点头”
案例6(定制家具):
厂商完成安装后,客户因质量问题拒绝签字验收:
未转移控制权:即使已付款,厂商也不能确认收入;
合规处理:整改通过后,凭验收单确认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