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营业外支出的本质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资源净流出,需满足两大核心特征:
非经营性:与企业主营业务无直接关联(如自然灾害损失、罚款支出);
不可预见性:通常由偶发事件或外部因素导致(如捐赠支出、资产报废损失)。
与营业成本的区别:
营业成本:生产销售商品直接相关的支出(如原材料、人工费);
营业外支出:与经营无关的突发性支出(如某企业因环保违规被罚款10万元)。
案例:某食品厂因暴雨导致仓库进水,原材料损失50万元(非常损失),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而非生产成本。
营业外支出的六大内容类别与典型场景
1.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定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处置时产生的净损失。
案例:某制造企业出售一台旧设备,原值100万元,累计折旧60万元,售价30万元。净损失10万元(账面价值40万-售价30万)计入营业外支出。
2.公益性捐赠支出
定义:企业向公益组织或灾区无偿捐赠的现金或物资。
3.非常损失
定义: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资产损失(扣除保险赔偿后)。
案例:某服装厂因火灾烧毁库存商品80万元,保险公司赔付50万元,净损失30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
4.盘亏损失
定义:资产清查中发现的账实不符损失(如存货短缺)。
案例:某超市年底盘点发现商品短缺5万元,经核查无责任人赔偿,计入营业外支出。
5.罚款与滞纳金
定义:违反法规或合同产生的惩罚性支出(如税务罚款、违约金)。
案例:某企业因延迟缴纳税款被税务机关处罚3万元,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3万
贷:银行存款3万
6.债务重组损失
定义:债权人因债务重组协议减免部分债权导致的损失。
案例:甲企业应收乙企业货款100万元,乙企业因财务困难仅支付70万元,甲企业确认30万元债务重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