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分摊​​到其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折旧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它是会计实务中最基础、最普遍的折旧方法,也是​​初级会计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核心考点​​,考生需重点掌握其原理与应用。
固定资产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如何计算?公式与步骤详解
  年限平均法的核心是​​每年计提相等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12
  ​​实务案例​​:
  某企业2025年购入一台生产设备,原值50万元,预计使用10年,净残值率5%(残值2.5万元)。
  年折旧额=(50万-2.5万)÷10=​​4.75万元​​
  月折旧额=4.75万÷12≈​​3958.33元​​
  10年后,设备账面价值恰好等于残值2.5万元。
  ​​关键参数依据​​:
  ​​原值​​:购建固定资产的全部合理支出(含税费、安装费等);
  ​​净残值​​:是预计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数额;
  ​​使用年限​​:参考税法规定(如房屋20年、设备10年等),企业需合理预估。
  ​​初级会计考点提示​​:考试中常要求计算折旧额或判断参数合理性,需熟记公式。
  年限平均法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
  适用场景
  ​​效能稳定的资产​​:如办公楼、仓库等房屋建筑,各期使用强度均匀;
  ​​管理简易需求​​:中小企业或会计初学者因操作简单、易于复核而优先采用。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计算简便​​:无需跟踪资产使用强度,降低核算成本;
  ​​利润平滑​​:各期折旧额相同,避免利润大幅波动。
  ​​局限性​​:
  ​​忽视效能递减​​:设备前期产能高但后期老化,平均分摊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忽略维修成本​​:后期维修费用递增,与固定折旧叠加导致总费用上升(如运输车辆)。
  ​​提示​​:初级会计考生需理解其局限性,为学习加速折旧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打下基础。
  年限平均法的会计处理
  根据资产用途,折旧额计入不同科目: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设备)
         管理费用(行政办公设备)
        销售费用(专设销售机构资产)
        研发支出(研发专用设备)
        贷:累计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