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利得​​则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同样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两者均属于“收益”的组成部分,但​​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源于“日常活动”​​,这是《初级会计实务》的核心考点之一,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
收入与利得的区别  本质区别:日常活动vs.非日常活动
  ​​收入:源于持续性的主营业务​​
  ​​日常活动​​指企业为完成经营目标而重复进行的核心业务,如:
  制造业销售产品(商品销售收入)
  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劳务收入)
  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租金收入)。
  ​​特点​​:经济利益是​​总流入​​(如销售商品按全额确认收入),且需满足严格确认条件(如风险报酬转移、价款可收回等)。
  ​​利得:来自偶发性或边缘性事件​​
  ​​非日常活动​​包括非计划、非重复的交易,如:
  出售闲置设备(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接受政府补助(营业外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特点​​:经济利益常以​​净额反映​​(如出售设备按售价减账面价值的净收益确认),且不涉及主营业务的持续经营能力。
  ​​案例对比​​:
  某软件公司为客户开发系统收取100万元→​​收入​​(日常劳务活动);
  同一公司因台风获政府灾后补助50万元→​​利得​​(偶发非日常事件)。
  会计处理差异:确认与列报规则
  两者在报表中的处理截然不同:
  ​​收入的会计处理​​
  ​​确认原则​​:按“总额法”列示,收入与成本分开反映(如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分项列报)。
  ​​科目示例​​: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利得的会计处理​​
  ​​分类与确认​​: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如“资产处置收益”“营业外收入”(如罚款收入、捐赠利得);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如“其他综合收益”(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列报方式​​:以净额列示(如处置固定资产仅反映净收益,不拆分售价与账面价值)。
  ​​案例说明​​:
  某工厂以120万元出售一台账面价值80万元的设备:
  利得=120万-80万=​​40万元​​(净额计入“资产处置收益”);
  若销售一批产品成本60万元,售价100万元:
  收入=​​100万元​​(全额计入“主营业务收入”),成本=​​60万元​​(单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