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且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损失与“利得”相对,是会计要素中直接影响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核心概念。对初级会计考生而言,损失的定义、分类及核算是《初级会计实务》的高频考点,需结合实务案例精准掌握。
损失是什么?  会计损失的两大类型解析
  根据经济利益流出的归属路径,损失分为两类: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此类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直接影响企业当期净利润。常见情形包括:
  ​​自然灾害损失​​:如地震导致厂房毁损,净损失扣除保险赔款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资产处置净损失​​:转让设备时售价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罚款及捐赠支出​​:因环保违规被处罚款,或公益性捐赠支出。
  案例:某企业仓库因火灾毁损存货,成本50万元,残值变现5万元,保险公司赔偿30万元。净损失15万元(50-5-30)计入营业外支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此类损失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但减少所有者权益总额。典型场景包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持有股票市价低于成本价,且未出售时的账面减值;
  ​​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减少​​:如被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下降导致投资方权益减少。
  ​​关键区分​​:损失是否影响利润表,取决于是否属于“非日常活动”且是否直接归属所有者权益。
  损失≠费用!会计处理的核心差异
  ​​成因不同​​
  费用源于​​日常经营活动​​(如销售成本、管理费用);损失由​​偶然事件或非经营因素​​引发(如盗窃、自然灾害)。
  实战误区:损失处理的3个“雷区”
  ​​混淆正常损耗与非正常损失​​
  正常损耗(如合理存货盘亏)计入“管理费用”;
  非正常损失(如盗窃)必须计入“营业外支出”。
  ​​未区分资产处置损益性质​​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若属出售(日常活动),计入“资产处置损益”;若属毁损(非日常),计入“营业外支出”。
  ​​遗漏损失证据链​​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损失时,需留存资料(如公安机关报案记录、技术鉴定报告),否则不得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