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得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非日常性:产生于偶然或边缘性活动,如出售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罚款收入等。
案例:某制造企业将闲置厂房出售,售价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属于“资产处置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
权益关联性: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但与所有者投资无关。
计量特殊性:以净额列示(需扣除相关支出),而收入通常以毛额列示。
初级会计考试提示:利得与收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源于“日常活动”,该知识点在近年考试中高频出现。
利得有哪些类型?两类划分与会计处理
利得分为两类,对应不同会计科目: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范围: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违约金收入等。
科目:计入“营业外收入”,影响利润表。
案例:企业收到环保部门奖励款10万元,需全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利得”。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范围: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如股票市价上涨);
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
科目: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影响资产负债表。
利得如何影响财务报表?初级会计考点解析
对利润表的影响
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利得直接增加当期利润总额。
案例:企业处置设备净收益3万元,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增加3万元。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增加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权益工具”项目。
案例: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产生利得20万元,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增加20万元。
对所得税的影响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初级会计提示:利得税务处理是考试难点,需结合《企业所得税法》理解暂时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