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在归我管”:拥有或控制权
资产必须由企业实际拥有或控制,这是资产确认的前提条件。例如:
拥有权:某服装店购入的10台缝纫机,所有权归企业,可自由使用或转售。
控制权:企业租赁的仓库(租期3年),虽无所有权,但通过租赁合同获得长期使用权,应确认为使用权资产。
实务要点:初级会计考生需注意区分“拥有”与“控制”。例如,融资租赁的设备需按使用权资产入账,而短期租赁的办公桌椅不列为资产。
易错案例:某企业将临时租用的货车(租期3个月)计入固定资产,导致资产负债表虚增资产,违背控制权原则。
2.“未来能生钱”:经济利益流入潜力
资产必须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现金流入,否则不能确认为资产。例如:
正向案例:某制造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可用于生产产品并销售获利。
反向案例:过期面料因无法销售需全额计提减值,失去资产属性。
实务警示:企业开办费用(如品牌注册费)因无法带来未来收益,应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而非资产。
3.“过去已发生”:基于历史交易或事项
资产必须由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形成,未来计划不构成资产。例如:
符合条件:签订设备采购合同并付款收货,确认为固定资产。
不符合条件:计划下月购买的自动包装机,因交易未发生,不能计入资产。
实务案例:某科技公司将“计划研发的AI算法”计入无形资产,因研发未完成且无历史交易支撑,被审计调整。
资产特征的三大实务验证
1.动态分类:流动与非流动资产的界限
根据资产变现能力,可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分类标准需严格匹配特征:
流动资产:1年内可变现或消耗的资源,如服装店的库存衣物、应收账款。
非流动资产:长期使用的资源,如生产设备、专利技术。
案例:某企业将价值50万元的商铺(计划持有5年)误列为流动资产,导致财务比率失真,需调整至投资性房地产(非流动资产)。
2.计量与减值:从理论到实践的核心挑战
初始计量:按成本入账,如购入设备支付现金100万元。
后续计量:需考虑折旧(如设备按5年直线折旧)或减值(如存货跌价准备)。
易错点:某企业未对过季服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虚增资产价值,违背经济利益原则。
3.合规性判断:会计与税务的交叉验证
税务风险:将不符合特征的资源(如虚开发票形成的“应收账款”)列为资产,可能引发税务稽查。
合规案例:某企业将客户预付的订金(经济利益已流入)计入预收账款,严格遵循资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