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义:非主业赚的钱
利得的核心特征在于“非日常活动产生”,例如:
案例1(制造业):某工厂出售一台旧设备,购入价50万元,已计提折旧30万元,出售价25万元。设备账面价值20万元,出售净收益5万元(25万-20万),这5万元属于利得。
案例2(零售业):某超市因供应商违约获得赔偿金10万元,这笔钱与日常销售无关,属于利得。
实务要点:
日常活动:企业的主营业务(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收益称为“收入”;
非日常活动:偶发或边缘性交易(如资产处置、政府补贴)产生的收益称为“利得”。
2.分类:两种入账路径
利得分为两类: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如罚款收入、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案例:某企业收到政府环保补贴50万元,需计入“营业外收入”。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变动。
案例:某公司持有股票公允价值上涨100万元(未出售),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利润。
利得与收入的四大区别
1.来源不同:主业VS非主业
收入:来自日常活动(如奶茶店卖奶茶);
利得:来自非日常活动(如奶茶店中彩票)。
2.持续性不同:稳定VS偶发
收入:可预测、可持续(如每月稳定的销售收入);
利得:不可预测、不可再生(如意外获得赔偿)。
3.会计处理不同:总额VS净额
收入:按总额列示(如销售收入100万元直接入账);
利得:按净额列示(如处置设备收益=售价-账面价值-清理费用)。
4.税务影响不同:税率与扣除规则
收入:通常按正常税率纳税,且可扣除相关成本(如销售成本);
利得:部分利得适用特殊税率(如资产转让所得),且不可扣除无关费用。
利得的实务应用与常见误区
1.合规确认:严格区分利得与收入
正向案例:某企业将闲置仓库出租,年租金12万元属于“其他业务收入”(日常活动);若仓库被政府征用获得补偿款50万元,则属于利得。
错误操作:某公司将政府补助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导致利润虚增。
2.税务风险:利得需单独申报
案例:某企业出售专利技术获利200万元,未单独申报利得,被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及滞纳金。
3.财务分析:警惕利得占比过高
风险信号:若企业利润中利得占比超30%,可能掩盖主业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某上市公司靠变卖资产“保壳”,长期利得占比达60%。